g03_title_g03

[簡章] [課程表] [課程大綱] [夏季學校記事]

 歷屆夏季學校:

第 19回 夏季學校

南方新思維、移民新文化

~緣起~

一、台灣文化協會與夏季學校

   1921年台灣仍在日本殖民政府統治下,台灣知識菁英在內外環境刺激下,為圖謀台灣文化啟蒙與發展,於該年10月17日在台北市靜修女中正式成立「台灣文化協會」。台灣文化協會的成立,是台灣人意識覺醒和文化重建的開始,而其所推動的各項活動,如:成立文化書局、讀報社,舉辦夏季學校、巡迴演講、文化劇公演、美台團電影放映、音樂會欣賞等,並鼓勵體育活動、注重衛生等,都帶給台灣至深且巨的影響。
  「夏季學校」為文化協會代表性活動之一,其原旨在對抗日本殖民政府之歧視、愚民的教育政策與制度,藉以普及大眾智識,啟發民族思想。自1924年至1926年止共舉辦過三回,均利用暑假期間,在霧峰林家花園(萊園,今明台高中校址)開辦,雖然在文協時代只舉辦三回,後因文協分裂而停辦,但透過「夏季學校」,召喚海外台灣留學生返台和菁英份子傳導新知、促進台灣文明開化與台灣人意識的覺醒,扮演關鍵重要的角色。
  為承繼「台灣文化協會」前輩們的理念和精神,本會乃於2001年舉辦「新世紀文化運動」系列活動,續辦「夏季學校」第4回,著重於台灣文化議題的研習,每年設定不同的研習主題與內容,至今已舉辦至第18回,15年來受到社會各界熱烈的迴響與肯定。希望藉由台灣文化的探研,期使國人更瞭解台灣的歷史與文化,熱愛與認同台灣,進而形塑建構一個以台灣為主體的文化。

二、以南方新思維建構移民新文化

   就人類發展史來說,我們都是移民,無論祖先或我們都曾從原居住地(遷出地)旅行或開墾到新地域(遷入地),亦即我們安家定居或出生的地方,這樣長久性、動態性之人口遷徙的過程不但是過去式、現在進行式,相信也將會是未來式。然而,當我們移居新領域並建立國家時,新舊移民間即不斷要面對可能發生的適應困難和衝突,「接納或排除」是長久以來移民社會所存在並要面對的課題。
  在全球移民的歷史經驗中,移民的形式有包括:志願/非志願的、地方性/區域性/全球性的、合法/非法的、政治性/經濟性/社會/宗教性的等,這些形式往往也是複合、多元的。移民既是一個持續性的人類歷史現象,人口的移動通常與人口成長、科技的進步、政治的衝突、戰爭、自然災害等有密切的因果關聯。在近代史上,殖民帝國的現象,工業化的進程,資訊科技與運輸交通的改變,民族國家的興起,以及經濟市場的全球化等因素直接或間接助長移民的浪潮,直至21世紀的今天,這股移民浪潮對各國的衝擊與影響遠超過前幾世紀人口移動,國際移民不只是內政的問題,更是世界各國外交與國際政治共同關切的焦點。近年來,在亞洲、中東爆發多起嚴重衝突,尤其敘利亞和伊拉克衝突導致1500萬難民無家可歸,造成現在歐洲嚴重的移民或難民危機。
  相較於國際移民的複雜性,台灣的移民問題似乎較為單純。台灣自古就是一個移民社會,姑且不論早期的南島民族、漢人渡海來台貿易以及島內住民移動的歷程,近代台灣的國際移民主要包括從1860年代奉主知名而來的西方傳教士和1955年因戰亂而來的浙江大陳島人,1949至1990年間也只有零星的婚姻移民,直到1987年開放中國來台探親及隔年七月中國政府鼓勵台商西進投資,中國人民依親居留台灣的現象成為新的課題。1992年台灣開始引進合法外籍勞工,雖然外籍勞工不能入籍,但連同受南向政策的影響,大量台商前往東南亞投資,東南亞國家女子經由婚姻仲介大量移入台灣的問題。但十餘年來我國幾無管制的移民現象,至今經濟性(外籍勞工)及非經濟性移民(外籍配偶)已超過百萬大關,外籍勞工雖然解決了國內缺工的問題,卻也衍生了就業排擠、外勞逃跑、勞動剝削、人口販運等問題。而外籍配偶的引入雖也解決了國內人口老化、社會經濟及身心弱勢者的婚姻與家庭照護問題,但也引發子女教育、健康照顧、就業與文化適應與認同等問題。雖然我們曾通過「入出國及移民法」並修正「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但兩者皆著重處理入出境的程序問題多餘如上述移民對國家社會的影響。
  觀諸近代台灣移民主要是指因跨國婚姻來台的東南亞外籍女性,此非暫時性或補充性的社會現象,而是長期婚姻趨向,並逐步改變台灣的人口結構與組成,根據教育部統計資料顯示,目前外配子女佔學齡兒童的十分之一,二十年之後會達到14%,「新台灣之子女」儼然成為台灣未來不可忽視的新世代,值得我們重視與探研。有鑑於此,今年夏季學校研習營以「南方新思維、移民新文化」為主題,邀請專家學者探討新住民多元文化的內涵與問題,特別邀請幾位新住民親自現身說法,述說他們在台灣一步一腳印血淚交織的真實經歷,課程內容主要涵蓋了:移民的歷史與文化認同、新住民議題的紀錄片欣賞、南洋美食文化、新住民文學賞析、外配與外勞移民的處境與人權、新台灣之子的教育問題等多元議題,期使學員智識的觸角延伸到南洋國家,認識與瞭解新住民母國文化和其現今所處社會環境的問題,甚至從林獻堂先生《環球遊記》的角度窺視世界,引導學員以多元的視角來瞭解新住民及其文化。
  此外,我們也安排一天的戶外移民文化巡禮,將循著早期移民的歷史遺跡,主要參訪與宗教性移民相關的中部第一個傳教據點彰化羅厝天主堂,以及以彰化地區為主的基督教長老醫院院史館(原蘭大衛紀念教會)、參訪切膚之愛基金會,親自體驗當地俗諺:「南門媽祖宮,西門蘭醫生」,藍牧師也是一個國際移民者定居台灣並視其故鄉的最佳典範。最後以綜合座談的方式,大家共同研討「新南向政策」,期使能以新思維來審視與解決移民所處經濟、教育、社會等問題,同時探討如何保留其母國文化,且公平的被對待不受歧視,使他們對台灣產生「日久他鄉是故鄉」的文化認同,進而建構「移民新文化」並促進「文化平權」,期使台灣文化是多元、和平且公義的。

~活動目的~

  1. 以「南方新思維、移民新文化」為主軸,探討現今移民社會的諸多問題,如何以南方新思維重新將新住民的母國文化與台灣文化兼容並蓄,並建構一個新的多元文化與文化認同。
  2. 邀請對新住民領域上有實務經驗的專家及工作者,甚至新住民現身說法,透過研習的方式,帶我們認識台灣移民社會的歷史及文化,正視現今外勞的問題、外配及其子女的社會適應與教育問題,移民政策的調整與修正等,進而翻轉舊住民對新住民以偏概全的社會觀感問題,建立彼此的認同與信任。
  3. 除了探研並試圖解決移民問題外,也藉由導演親執的紀錄片介紹,欣賞異國文化的風采,並透過文化巡禮,尋訪移民歷史的軌跡,拜訪移民相關機構,瞭解新住民實際的生活情況。

~活動特色~

  1. 重返台灣文化協會重鎮、夏季學校的發祥地—林獻堂的故居,霧峰林家花園(現今明台高中),在全台唯一古蹟花園上課,尤能感受歷史與文化氛圍。
  2. 除了邀請移民領域之專家學者進行專題演講外,甚至新住民現身說法,也安排戶外的地方文化巡禮,尋訪移民歷史的軌跡,並拜訪移民相關機構,瞭解新住民實際的生活情況。
  3. 課程方式務求活潑化,為強化學員之間的互動,安排座談會及小組討論,期使大家針對相關問題進行討論、分享心得,提升學員的興趣和參與意願。
  4. 鼓勵新住民及其子女參加,讓多元文化的聲音更具體發達出來。同時也鼓勵中小學老師參加,面對將來更多新台灣之子,啟發教師對新住民教育有新思維做作為,為多元文化播種扎根。

~師資簡介~

 吳文慧 :台北教育大學講師、北一女音樂老師
 林淑慧: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教授
 楊聰榮: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教授
 阮金紅:越南新住民,紀錄片「失婚記」導演
 顧玉玲 :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兼任教師,人民火大行動聯盟發言人
 陳愛玲 :馬來西亞新住民,東南亞飲食文化工作者
 陳紅鸞:越南新住民(具多元文化議題、影片賞析背景及文學)
 李靖惠:大葉大學視覺傳達設計學系助理教授,紀錄片「麵包情人」導演
 張  正 :中華外籍配偶暨勞工之聲協會秘書長,前台灣立報社,四方報總編輯
 戴寶村: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教授,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秘書
 
林芳媖:明台高中董事長

~主辦單位~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協辦單位~

 明台高中、朝陽科技大學、台灣歷史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