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_11_03
《治史起造台灣國-張炎憲紀念文集》
 

編著者:張炎憲紀念文集編輯委員會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出版
2015年3月10日出版
訂價:680元,紀念贊助價:500元


簡介目次吳樹民序張炎憲教授生平簡歷盧主義牧師證道文

張炎憲教授生平簡歷

一、家世與養成(1947-1983)

1.以台灣史為志業

  張炎憲教授,1947年出生於 嘉義縣中埔鄉興隆村湖仔厝農 家,曾很驕傲地說醫生為他檢測 出含有平埔族與泰雅族血統。幼 年時即遷至嘉義市吳鳳南路,就 讀崇文國小、嘉義中學。1966進 入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1970年 台大歷史系畢業後,進入台大歷 史所碩士班就讀。當時台大歷史 所只開授中國史課程,張教授師 事楊雲萍教授,以《清代治台政 策之研究》為題撰寫碩士論文,1974年完成碩士論文之後,翌年,台 大歷史所才首度開設台灣史課程。
  1974年7月高考進入國史館擔任史料編纂工作1年。
  後因苦於台灣的台灣史資料極貧乏,於1975年10月赴日本國立東 京大學攻讀博士,師事東京大學田中正俊教授。1976年8月,與林琇梨 女士結婚,於東京舉辦婚禮。1981年,長子翰青出生。

2.東大時期

   留日時期的張教授(1975-1983),雖悠遊於文獻資料中、享受日本自由風氣,卻也感受到台灣的政治現實、台灣人的悲哀與無奈。在鄭欽仁、張國興教授 等前輩們提攜下,除了博士課程外,積極參與留學生社團。1979年,中美建交,美國與國民黨政府斷交,台灣島內外風雨飄搖。張教授與張正修等同期台灣留學 生合力將當時東大校內的「中國同學會」(1960年成立,但當時並無任何中國留學生)改名為「台灣同學會」,活躍於東大留學生之間。這次正名的學生運動, 可以算是張教授對抗國民黨政權成功的第一役,讓台獨聯盟前輩們的印象深刻。
  東大台灣同學會邀請島內民主運動人士來日演講,如許信良。
同時舉辦各式認識台灣的演講,海外學子憂國之心可見一斑。根據張良澤回憶受邀東大台灣同學會演講時:「有一位年輕學生抱了一堆書在桌上,他一本一本拿起來向聽眾解釋」…「會後,我過去向年輕人致意,問他姓名,他說他叫張炎憲。」
  在東大台灣同學會,張教授遇到一些東大校友,是堅持理想、深愛台灣卻無法回台的黑名單。促使他更決心投入台灣歷史文化重建的使命,因此1983年以論 文《1920年代台灣的抗日民族運動》取得博士學位後,台獨意識鮮明早就被特務單位做記號的他,仍選擇舉家返台定居,義無反顧投入1980年代的後美麗島 時期的台灣。他說:「1984年,台灣社會在蛻變的開端,台灣史研究也正處於揚帆待發的時刻。
  我有幸在那樣重要的時刻回到台灣,有機會與台灣社會的蛻變共同成長,共同體驗。至今這份感受仍然是支持我熱情的最大力量。」

3.家庭生活

   張教授育有1男1女,夫人林琇梨曾任台北水噹噹姊妹聯盟理事 長。夫妻同為台灣大學歷史系學長學妹,結婚近40年,夫妻鶼鰈情 深,均積極參與社會運動。
  2014年10月7日美東追思會上,張教授四哥曾提到:「如果沒有林琇梨,就沒有張炎憲。」

二、中研院時期(1984-2000)

1.研究與教學

   1984年,張教授進入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歷史思想組,是當時國內少數以台灣史研究取得博士學位,並在研究機構任職的學者。同時開始在輔仁大學、東 吳大學社會系、歷史系開設台灣史相關課程,展現積極的活動力。他鼓勵學生投入台灣史研究不遺餘力,學生們常驕傲地說:「老師的課,極具煽動力!」。

2.主編《台灣風物》雜誌、承辦「台灣研究研討會」

   1986年6月,張教授承接林本源基金會「台灣研究研討會」會務及《台灣風物》季刊編務,這個平台,在台灣史尚未正式成為學院重要部門前,是當時台灣史研 究者老中青三代難得可以交流匯集一堂的重要媒介,參與者包括文獻會時期的台灣史民間學者們、戰後出身學院的台灣史研究先鋒,以及1980年代新進台灣史研 究博碩生。編纂日治時代歷史或人物如連溫卿、王詩琅等人的資料集。

3.籌設台灣史田野研究室

   1986年8月,中研院院士張光直基於搶救瀕危台灣史料的必要性與時間緊迫性,結合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民族學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三民主義研究所人 力資源,共同籌劃包含總計畫(下設工作室)與各分支研究計畫的「台灣史田野研究計畫」。三民所即委任曹永和、張炎憲分別擔任總計畫的策劃委員與執行小組成 員,在學院內展開台灣史研究的推動工程。
  1987年9月迄1989年8月,張炎憲擔任總計畫工作室召集人,除持續進行民間史料的調查與蒐集、發行《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編纂研究書目與資料 集外,亦邀請國內外台灣史學者來院演講交流,鼓勵研究生協助收集圖書文獻,並委請王世慶先生開設古文書解讀班,培養研究能力。在台灣史漸受學界與社會重視 關切的風潮下,田野研究室由於成果豐碩,而於1988年4月經中研院院務會議通過,從任務編組轉型為由院方正式編列預算、支應經費的「台灣史田野研究 室」,作為收集史料、推動台灣史研究的常態執行單位,此為研究室日後能籌設台灣史研究所的轉折關鍵。張教授雖於1989年9月自召集人職務卸任,但全程鼓 舞並陪伴研究室人員渡過艱辛的發展歷程,以各種途徑鼓吹中研院成立台灣史研究所的正當性,直到1993年6月籌設的契機來臨,功成身退。

4.訪談二二八、白色恐怖受難者、台籍日本兵與海外台獨 運動者

   1986年開始,張教授開始積極參與社會運動,特別是二二八平反運動,並開始訪談二二八受難者、白色恐怖受難者、台籍日本兵、台籍國軍及海外台獨運動人士 等前輩,長期走訪各地從事民間口述歷史訪談。他在《台灣共和國》後記裡說到:「在二二八平反運動中,我認識了廖史豪先生。他高雅的談吐、誠懇的個性吸引著 我,逐漸地,他告訴我許多往事,帶我去清水楊肇嘉六然居查看資料,與我一起去日本查訪故居,介紹老朋友讓我認識。他的話語不多,有時還稍嫌平淡。兩次坐 牢、判過死刑的人,說起話來竟那麼無怨無悔,沒有退卻,也沒有誇耀,對於廖文毅返台之事,留下失敗的烙印,雖深感悵然,但一切還給歷史作個公評。」張教授 不以成敗論英雄,對於執著和國民黨政權周旋的台灣人,總是帶著溫情和敬意。他在《王添灯紀念輯》後記也說:「…他(王政統)說父親的犧牲不是莫名的無辜, 而是有自己的理念和目標,只是功敗垂成而已,但他以父親為榮。談吐過程中,他並未激情高昂譴責國民黨,卻也清楚表達不需別人的同情,不真誠的道歉更是不需 要。這種觀點在二二八受難者家屬中非常奇特。我讚賞他這種抗爭精神,這是台灣人骨氣的具體表現,如果台灣人有此骨氣,定能當家做主,不再受人統治。」這是 他的骨氣,也是他對身為台灣人的自我要求。

5.協助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作為民間的台灣史研究中心

   1990年出任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董事,負責史料收集、整
理與出版,推動建立台灣歷史主體性的研究與建構,創刊《台灣史料研究》半年刊,建立台灣史料中心,收集台灣、日本等台灣史研究相關圖書雜誌藏書量,蒐集民 間史料包括:吳新榮手稿與藏書、鄭津梁藏書、海內外台灣人運動、社運文史團體通訊、選舉文宣品等,協助搶救楊肇嘉檔案資料,整理美國台灣之音錄音檔案等。 開風氣之先,舉辦「台灣史料評析講座」、「台灣近百年史研討會」、「二二八事件五十週年研討會」、「海外台灣人自覺與認同研討會」等以台灣為主體性而規劃 的台灣史研究領域。
  1993年開始將二二八事件受難者、白色恐怖受難者、及海外台 獨運動前輩的口述紀錄及人權救援相關資料整理出版:《悲情車站二二八》等二二八口述歷史系列10冊、《台灣獨立運動的先聲─台
灣共和國》、《見證關鍵時刻‧高雄事件:「台灣之音」錄音紀錄選 輯》、《梅心怡Lynn Miles人權相關書信集》…等以及台北縣政府的 《鹿窟事件調查報告》、《寒村的哭泣:鹿窟事件》、新竹市政府的 《新竹風城二二八》、《風中的哭泣:五○年代新竹政治案件》。張 教授不僅投入二二八民間史料挖掘,更全力參與二二八平反運動, 於陳水扁台北市長任內主持台北二二八紀念館建館展示計畫,2000 年出任國史館館長後,更繼續擔任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真相研究 小組召集人,出版《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正面追究兩 蔣責任。
  張教授長期擔任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董事(1990-2014),負責業務推動,領導風格授權信任、平易近人,與員工打成一片,像是基金會每年固定舉 辦的台灣史研習營隊如:「鹽分地帶文藝營」、「新台灣史研習營」、「夏季學校」等均全程參與,投注全部心力於基礎的台灣史教育扎根工作。

6.台灣教授協會、台灣歷史學會

   1990年代張教授更積極組織社團投入社會運動,包括四七社、台灣教授協會、台灣歷史學會等。積極回應當代政治、社會、歷史、文化、教育等議題,監督國民黨政府。
  繼「東大台灣留學生會」正名運動後,1990年12月,面對台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環境大變局、民主化新時代的來臨、國民黨意識型態長期操控教 育與媒體,張教授與一群熱愛台灣本土社會的學界精英結合組織「台灣教授協會」,組織學界的政治團體,以團體的力量、具體的行動,和時代對話、向國民黨政權 挑戰。張教授歷任執委、副會長、會長,長期深度參與。
  1995年,與一群致力於建立台灣主體史觀的史學研究者結合,組織「台灣歷史學會」,包括台灣史、中國史、世界史學者,挑戰被大中國意識所壟斷的台灣 歷史學界、推動歷史學界參與社會運動、台灣歷史教育改革。雖不容於當道,直到2000年5月才正式登記立案,但成立以來,除了定期出版機關刊物《台灣歷史 學會會訊》(2005年改為《台灣史學雜誌》)及論文專刊外,每年舉辦學術研討會、座談會、歷史研習營、歷史文化巡禮等活動。

三、國史館時期(2000-2008)

   2000年5月,張教授接受陳水扁總統的任命,8年之間憚精竭思,深謀遠慮,堅持台灣主體性,按部就班地將僻處山凹、與民間社會鮮少互動的全國最高史政機關改頭換面,成為貼近人民、重視本土、開放檔案的台灣國史館。
  施政初始,張館長發揮親和、穩健的領導風格,首重史料的採集、出版和運用,包括審選各級政府機關具史料價值的檔案,徵集重要人物的個人資料,蒐錄民間團體和個人收藏的史料等等。
  2001年起,國史館陸續出版《一個中國論述》、《戰後台灣民主運動》、《雷震案》、《二二八事件》等史料叢書,並以台灣歷史和人物為核心,舉辦大型學術研討會,建立國史館新風貌,突顯歷史發展過程中台灣人民追求獨立、民主、人權、正義的決心與成就。
  施政中期,為擘畫未來館務發展,發揮館藏檔案的有效運用,提升台灣史研究位階,張館長逐步調整機關結構,包括修正「國史館組織條例」,推動台灣省文獻 委員會改隸屬國史館。2002年加入國科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逐步開發館藏資料庫的整合系統,並完成各重要檔案的編目建檔及影像掃描作業。
  緊接著,他主導「國家歷史資料庫」的建置,將國史研究和編纂的數位化成果,上載至網際網路供各界分享。
  2002年起,張館長正式訪談李登輝前總統,首開我國國家元首口述歷史的先例,並陸續徵集到李前總統照片、手稿、工作日誌等文件,展開建構國家元首文 物管理的法制化工程,最後經陳總統於2004年初公佈「總統副總統文物管理條例」而確立。再經奔走各方,2007年張館長爭取到交通部長沙街舊辦公大樓為 新館舍,規劃整建為歷任總統、副總統文物及國家重要史料的展示空間,確立國史館獨特的地位。
  從民間到政府部門,張館長不間斷致力推動二二八事件和白色恐怖的平反,掀開國民黨戒嚴時期暗蓋的天地,還原歷史真相;2006年起,他推動國防部等機 關有關於重大政治案件的檔案整編,首先舉辦「檔案解密與歷史真相」、「雷震與民主人權」系列研討會,隨後陸續出版《戰後台灣政治案件史料彙編》、《雷震案 史料
彙編電子書》、《二二八事件辭典》及其檔案彙編等系列叢書。
  8年任內,張館長始終不忘情口述歷史工作,一開始即帶領國史館同仁到各縣市進行地方人士的二二八訪談,先後又主訪李前總統、杜聰明之女杜淑純、黃天橫 等學界前輩,以及曾永賢、謝聰敏、「民主崛起(民進黨創黨)」、「一百行動聯盟」等民主運動人士,並親自審閱每份訪談錄,字斟句酌,務求明確。此外,他指 示出版許常惠的音樂史料,楊雲萍、李景暘等人珍藏的古文書,楊基振和郭雨新的文件照片,以及勞工、原住民族、環境保護和台語文等社會文化運動的史料,都是 國史出版的里程碑,為台灣國史研究開創不朽的基業。

四、奮力敲響台灣獨立鐘聲(2008-2014)

1.綠色執政實錄

   卸任館長後,張教授專心回歸一生念茲在茲的志業。除在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台北教育大學台文所任教職外,以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為工作據點,積極進行二二 八、白色恐怖、海外台獨運動口述訪談,紀錄前輩心志和理念。並立意親自撰寫一部具有台灣人精神的《台灣人運動史》,作為台灣獨立建國精神基礎,《台灣建國 史》之序章。
  出版《花蓮鳳林二二八》,本書於2011年榮獲「巫永福文學獎」,為「口述歷史」首獲「文學獎」肯定之先例。也因長年為二二八受難者申冤、關懷二二八受難家屬,而以非家屬身分於2008年榮任「228受難者關懷協會」總會會長。
  又鑒於第一次政黨輪替後之本土政權的執政碩果恐遭到抹滅和扭曲,打擊台灣人執政信心,乃投入「綠色執政實錄」系列口述歷史的訪查及出版工作。2011 年起陸續出版《吳釗燮與外交突圍》、《蔡明憲與捍衛國防》、《羅福全與台日外交》、《許世楷與台灣認同外交》、《台灣主權與認同外交》。

2.推動社運堅持台灣主體性

   為監督馬政府,維護台灣主體性,2010年2度擔任台灣歷史學 會理事長,2011年出任台灣教授協會會長,2013年出任台灣社社長。幾乎什麼都做,不僅無役不與且找錢找人,放下一切身段用盡力氣。如台灣歷史學會主 辦的《揭穿中華民國百年真相》新書發表暨座談會、「台灣人的覺醒與自救:二二八─65週年紀念」、「馬英九黑手介入歷史教科書記者會」、「韓戰60週年與 東亞情勢的發展座談會」、「二二八責任歸屬座談會」、「台日國際關係研討會」、「台灣近代戰爭史研討會」等。
  台教會主辦的「台灣民主化關鍵的1991─終止動員戡亂20週年紀念研討會」、「中華民國」百年系列「兩蔣與白色恐怖」等、「批判馬英九系列」、「台 灣地位與中華民國體制」、「司法正義與人權:從扁案談起」、「從當代問題探討台灣主體性的確立」學術研討會,「刑法一百條修正2 0周年」、「揭開司法黑幕」等座談會等,舉辦協辦「舊金山和約60周年台北大遊行」等街頭運動不計其數。
  台灣社任內, 全力投入反服貿運動,出版《現代版木馬屠城:服貿協議危機大解密》,舉辦「馬英九人權體檢」、「舊金山和約與台灣國家定位」、「從課綱“危”調看馬政府大中國洗腦教育」、「台灣關係法35週年:台美關係回顧與展望」、「815‧終戰日:台
灣命運的分叉路口」等座談會,「無限期支持香港爭取民主」、「民進黨凍結台獨黨綱 台灣人凍結民進黨」等記者會,聲援大埔事件、力挺太陽花學運。

3.海外台獨運動口述歷史

   張教授念茲在茲的是撰寫台灣人運動史。積極投入「徵集海外台灣人運動相關資料及口述歷史調查計畫」,2009年起陸續出版「青春‧逐夢‧台灣國」系列口述 歷史:《一門留美學生的建國故事》、《掖種》、《發芽》(2011)、《建國舵手黃昭堂》(2012)以及《釘根》(2013)等書,預計要出版全套12 冊專書。
  為了親自踏訪海外台灣人運動前輩,張教授已2度前往美國,原也打算親自訪問南美、北歐等地,2014年再度在百忙之中安排前往北美訪問。9月21日起 程,預計兩周內採訪6個地方。不料美東時間9月26日早上踏訪美國獨立建國的象徵之「費城獨立鐘」後,身體突感不適昏倒,隨即被送往醫院搶治,經診斷為急 性心肌梗塞,不幸於美東時間10月3日清晨5點55分辭世,得年67歲。
  張炎憲教授一生奮不顧身為台灣歷史、台灣建國運動振臂疾呼、打拚不歇,最終奉獻了自己的身軀,彷若費城獨立鐘般不惜碎裂自己,惟願敲響台灣最終的自由和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