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_12_04
《征臺始末》

風外史(市毛淺太郎) 編著
楊承淑、黃雪琴 譯
(財)世聯倉運文教基金會 出版
2018年5月出版
訂價:非賣品


 

簡介黃仁安序

文/黃仁安(財團法人世聯倉運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曾幾何時,「愛台灣」這三個字在我們耳目所及隨處可聞。確實我們「生於斯、長於斯,取之於斯而用之於斯」,當思回饋與愛護我們這片土地。財團法人世聯倉運文教基金會便致力將「愛台灣」的情感,化作具體行動,明訂於章程與計畫中,全方位透過多元化及多樣性的方式徹底實踐。
  而誠如連得政告誡其子連橫,促成六十萬字《台灣通史》誕生的名言:「汝為台灣人,不可不知台灣事!」,我認為當今台灣的認同危機與分岐,肇因於民眾對於台灣歷史欠缺較深入的認識,以致面對自我定位時搖擺不安,判斷無據。惟有探知台灣的過去,才能洞悉現在的處境,進而知道未來前行的方向。歷史的勸學上流傳一段很貼切的說明:「歷史像一條河流,河流有方向,就因為它有源頭;知道自己從哪裡來,才曉得要往哪裡去。」抱持如此的信念,本基金會對於蒐集、保存臺灣的相關文獻史料,進而發行公開、分享流傳不遺餘力。這本翻譯自日文古籍《征臺顛末》的中文譯作《征臺始末》即可視為其中的一環。
  事實上,「愛台灣」就是關心台灣的命運與前途。在1895年日人登陸台灣之前,台灣人就經歷過荷蘭與西班牙的殖民時期、鄭成功開啟的鄭氏王朝時期,及至清廷設立台灣府後的清治時期,台灣人面對的是不斷被翻弄的命運。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台灣人被以日本兵的身分徵派到南洋等地作戰;戰後日本撤離,中華民國政府來台,台灣人又被以中國兵的身分徵派參與國共內戰。一直到今日,台灣在國際法上的地位未定,仍無法真正地成為擁有「自我主體」的國家。如何能夠找回掌控台灣未來的船舵,還有更多值得我們去了解與探討的議題。這本《征臺始末》其實就是出自日人角度記載的「乙未戰爭」。在描寫日軍不得不透過出兵、增兵,歷經艱辛始得接收台灣的背後,滿是台灣住民守護家鄉,自發奮起、抵死拒日的血淚。
  《征臺始末》一書的出版,對本基金會來說,是一種機緣,也是一種嘗試。八、九年前,一次出差日本的機會,在古書店邂逅此書之日文原文古籍,深覺如獲至寶,翻閱起來別有一種思古的慨感。當時基金會正在編著大楊梅埔心在地文史調查《過往今來話埔心》(2011年出版),特將描寫該地住民起義拒日經過的《安平鎮之役》全文翻譯收錄以供對照,增添參考的價值。至於全書的翻譯出版則可謂好事多磨,延宕至今。
  在本書出版評估階段,除了向各界徵詢、追考日文古籍的來源與存藏狀況之外,對於著作版權的有無也分外留意。而要重編還是全書翻譯也經過深切地檢討。確定要全書翻譯出版後,在譯者的徵求方面也有所曲折。畢竟是一百多年前的書冊,日文原文使用活字排版,在字體辨識、敘事文體、內容考證等各方面都艱深不易,適合的譯者難尋;幸得私立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所長楊承淑教授及其工作團隊之助,不到五個月即交出譯稿,以略帶古文口吻的文體書寫,若非有相當的文字功力難以完成。乍讀較為艱澀,但彷彿更能貼近歷史情境。
  惟此之後到正式出版,仍經歷幾波轉折,但基於求好求全之心,基金會也放慢腳步,等待所有條件到位。
  包括計畫時程與出版業者的工作檔期不合,相關圖文、照片的補充也難如願。所幸期間蒙獲淡江大學歷史學系林呈蓉教授應允審閱本書並惠賜專文導讀。林教授是這方面的專家,在素未謀面僅透過電子郵件邀稿的情況下,爽快答應並如期交稿,其後並數次於百忙中配合修稿,在此也要特別感謝林教授的參與。
  其實,本書最轉折處,乃在後期獲得長年耕耘台灣文獻出版、對古地圖鑽研甚深的南天書局負責人魏德文先生情義相挺,針對本書的內容與出版事務不吝給與建議與指導,更逐一閱讀內文搜集50幅大小相關圖照,增添本書的可看性。同時,也主動聯繫林教授,調整導讀文的呈現方式,讓本書藉由專業導讀及豐富圖照,縮短與讀者的距離,也提供有興趣進一步了解這段歷史的讀者相關的指引。
  雖截至目前為止,從各方考據尚無法判斷原書作者的身分,在部分載記的內容上也未能完全辨明正誤。但其資料蒐集完整詳細,描述戰事猶如身歷其境,鉅細靡遺。若真是來自官署資料作成,則其信度及可讀性大增。
  最後,歷史的回顧與解讀需要更寬容與客觀的態度。財團法人世聯倉運文教基金會在甲午、乙未戰後超過二甲子的今天,有幸出版這本《征臺始末》呈現給大眾,希望提供另一個回顧歷史的角度,透過日本軍節節逼進以至領有台灣的戰事過程,窺探當時台灣的處境與先民的遭遇。若本書對讀者在認識台灣或其它方面有任何一絲的助益,便是本基金會最大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