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嚴30.人權落實》

戴寶村 主編
國家人權博物館 出版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執行編輯
2018年9月出版
訂價:350元

購書請洽國家人權博物館


簡介目次館長序導讀  

館長序:人權篝火 薪火相傳

陳俊宏
(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

  台灣宣布解除戒嚴已逾三十年,漸漸要與戒嚴時期等長;至今,我們仍然在處理戒嚴時期遺留下來的歷史現場,試圖在縱橫交錯的歷史脈絡中尋得蛛絲馬跡、還原真相。將眼光放諸過往的同時,「解嚴」作為台灣歷史重要的分水嶺,我們似乎常忘卻解嚴至今的三個世代,彷彿形成一道斷裂,鮮少有系統地談論連結過去與現在的這三十年。
  
2017年適逢解嚴三十周年,解嚴後一波波爭取自由、民主與人權的社會運動,風起雲湧,造就另一波台灣民主高峰,看似是啟動新的民主化工程,實則是與戒嚴時期台灣人民追求自由、人權的努力奮鬥一脈相承。國家人權博物館有鑑於此,第四屆人權系列講堂暨專書出版便以「解嚴30」為題,邀集9位講者以台灣人權發展脈絡為經緯,切入現今台灣各項的人權議題,講述內容涵蓋台灣人權發展史、原住民族、司法改革、環保、勞工與轉型正義等,將這段暫時被懸置的歷史缺口連綴過往與現在,歷史脈絡重新縫補。
  
本書《解嚴三十‧人權落實》以李筱峰教授的〈台灣人權運動70年〉一文為專書揭開序幕,認為人權運動即是民主運動的核心,細數七十年來台灣民主運動各階段的發展。自日治時期台灣知識份子已有公民覺醒的運動,倡導許多進步的人權概念,其後雖經歷二二八事件及白色恐怖時期,台灣人權陷入前所未有的低谷中,然隨著國內外局勢的變化,以及台灣人民永不放棄、爭取自由的毅力,終能突破戒嚴體制,使台灣走向民主化。
  
「受難與救援」的部分,分別邀請政治受難者家屬姚雨靜及政治犯救援工作者陳育青與大家對話。姚雨靜的〈從被關懷到關懷〉由自身經驗出發,述說身為美麗島事件政治受難者姚嘉文之女,於事件發生後遭受歧視、輾轉搬家的心路歷程,進而接受自己的身分、以服務社會作為人生志業的改變,由待援助的弱勢者轉變為主動提供協助的關懷者。與之相對應的,是陳育青〈真相自己找〜從陳文成事件談政治案件與政治犯救援運動〉一文,同樣以自己投入人權救援工作的經驗為出發點,分享戒嚴期間國際對台灣政治受難者展開救援行動之始末,以及解嚴後台灣人權工作者轉向其他人權受壓迫地區行動,從被援救到援救他人的身份轉換。兩篇皆體現了對人權議題的關懷與提供適時幫助的重要性,守護人權沒有人能夠置身事外。
  
現任原住民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伊萬‧納威、黃帝穎律師、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賴偉傑與台灣大學社會學系何明修教授等四位,分別以原住民族政策、台灣司法人權、台灣環境人權、勞動人權為題,各自探討解嚴前相關人權之發展脈絡,以及解嚴後至今的演進歷程,並不約而同點出相關人權現今所面臨的困境,台灣社會為能夠真正實踐民主、人權、公義的真諦尚需你我共同努力。
  
本書最後則以「轉型正義」為主軸,台灣大學歷史系花亦芬教授的〈借鏡德國面向轉型正義的國民教育:歷史教育如何與民主人權教育結合?〉與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薛化元教授的〈從戒嚴到解嚴〜台灣的轉型正義與人權落實〉兩篇文章,深入探討台灣政治體制如何有效進行轉型正義工程。花教授借鏡德國經驗提出以歷史教育細膩的處理台灣歷史的複雜性,真誠面對過去歷史的傷口,追求具有尊嚴感的歷史記憶,如此才能醫治共有的歷史創傷,透過社會心靈體質的翻轉帶動政治體制的轉型。薛化元教授則從戰後台灣長期處於「非常」狀態下的角度切入,注意到台灣所具備的特殊時空條件,討論台灣轉型正義工程所要處理的課題在歷史框架中面臨的困境,在未來發展上應朝向的目標,才能使「正義」獲得真正的「轉型」。
  
9篇文章深入淺出、縱橫捭闔,以人權火炬為源,細述解嚴前後至今台灣各項人權議題的發展歷程,為追求民主、自由與人權普世價值,面臨新的挑戰與困境,仍需薪火相傳、努力不懈。讓我們高舉人權歷史的火炬,照亮前方之路,為公義、為人權,向光前行。最後,感謝「人權歷史講堂」暨《解嚴三十‧人權落實》專書出版執行工作團隊─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以及應允開講的9位講師,與所有的講堂參與者,感謝眾人一同關心人權、守護人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