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從朱丹灣開始—雲林曲水園鄭家話舊》

作者:鄭正浩
主編:戴寶村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出版
2018年8月出版
訂價:500元



簡介目次戴寶村序卷後語

文/鄭正浩

  本書分為上、中、下三篇。上篇先敘述鄭氏的由來與鄭家一族的傳承。其次考證鄭芳春、鄭沙棠、鄭津梁三代的事蹟,詳述其在清朝、日治時代與戰後國府統治時期的歷史洪流中,如何面對時代的變遷,接受現實的挑戰,開展自身與家族起伏的命運。特別以芳春、沙棠二代,身歷清朝與日治公職,關係雲林地方歷史治政至深。津梁從事地方文史工作,以《雲林沿革史略》等,開鄉土研究的先河,其功甚大。
 
    中篇以個人經歷,先敘述從終戰前日軍進駐斗六,及小學時期228事件時的記憶。再述及台中一中時代6年的求學生活。其間所遇師友,濟濟多士,後來成為社會精英者不乏其人。最後談及成大中文系時期的恩師蘇雪林,尉素秋及其他師友,並提及在學中的交遊、服兵役與畢業後任中學教員的經歷。
 
    下篇分為東京留學時代與赴岡山任職時期兩部。前半敘述在東京大學期間所遇空前絕後的學生運動與三島由紀夫切腹事件,以及台灣留學生會、東京斗六會等的交流活動。並述及在工讀生活中受東京大學名師薰陶,開始展開學術研究活動。其中恩師宇野教授又與斗六吳秀才之子吳景箕為舊日帝大同窗等。離鄉背井,身處異域,諸般因緣際會,令人感懷不已。
      後半敘述赴岡山大學任教,再轉任清心女子大學。其間除致力學術工作並參與學會、國際研討會等學術活動外,並積極赴國內外展開民間宗教實地調查與研究。轉任天主教清心女子大學後,促進與輔仁大學結為姊妹校,並率學生前往台灣實習。退休後協助社會福祉工作,並積極參與日本與台灣之間的各種民間交流活動。
 
     此書編寫的目的固然在於記錄鄭氏一族的歷史傳承與個人學術生涯的經歷。通過鄭家先祖的記錄,可見證雲林地方與台灣波濤起伏的歷史。而做為後世子孫,如何記取歷史教訓,生存於國內外變花多端的現代社會,通過個人經歷與見聞,如能對鄉土社會有所助益,將不勝幸甚。
 
    我所居住的岡山與台灣之間,直航班機從長榮轉為虎航後,幾乎每日都有航班來往。不僅縮短了返鄉的時間與行程,也縮短了不少懷鄉之情。每次回去,幾乎都會與台中一中昔日好友歡聚長談外,2014年4月參加在台中召開的成大中文系畢業50週年同學會,畢業以來未曾相見的老同學有些幾乎已無從辨認。一方面,親戚好友有時也自台灣或美國各地迢迢而來。自己的生活空間裡,再不會感到來日當初離鄉背井的寂寥。
 
   2014年我翻譯了渡邊和子修女的《在落地之處開花〉後,高雄好友蕭維源寄了一本給台南孫鴻鎮牧師。他看到我的名字知道我是斗六出身的鄭正浩,就從台南打電話到日本給我,如此,與長久音信全無的鴻鎮兄再次聯絡上。之所以稱鴻鎮兄,是因為小時他曾給斗六父母親做“客子”,我們算來就是兄弟。2016年回去時,蕭維源帶我去台南見他。從母親去世時在斗六見過後,已有40年未見。當他在飯前祈禱,感謝我們的重逢時,那句句真情一時使我感激零涕。由於一本譯書,竟產生這樣的奇緣,真是令人感慨萬千。
 
    退休後較有自由的時間,除整理藏書與著手寫作外,有時就拉拉鋸琴,參加音樂會或觀賞各種展覽會。憶起40多年來在岡山的生活,除參觀倉敷大原美術館的世界名畫與世界文明展等有名的展覽會外,也聆聽過Oistrakh與Periman的小提琴、Rostropovich與馬友友的大提琴等演奏會。凡此種種,都成為美好的記憶。除此之外,自己自年輕時就喜歡攝影,除了風景照外,最近幾年來對在附近山野田園中的小鳥也發生興趣。在偶然的際遇裡有幸出入200年的古民居,在周圍的田地裡荷鋤而耕,也是餘生的一大樂事。
 
    仍記得畏友張良澤兄與英年早逝的張炎憲教授,一有機會就勸我寫下回憶錄。而自己對經歷清末民初與日治時代歷史的先人足跡,早已有心探究一番。此次幸蒙吳三連基金會的好意,將我這3、4年來廢寢忘食寫成的家族歷史與個人回憶出版成書,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希望這本雜陳的小書,除留給後世子孫做為永恆的紀念外,如能帶給各方人士一絲關心鄉土的情懷,則是三生有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