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_02_03_8_1

《基隆雨港二二八》(基隆地區)

張炎憲、胡慧玲、高淑媛/採訪記錄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出版
2011年3月出版
訂價:350元


 

文/林宗義

  繼《悲情車站二二八》出版之後,以張炎憲教授領導的民間二二八口述歷史小組,克服各種主客觀的困難和問題,完成基隆地區的二二八口述歷史的工作,實在令人感佩。我個人並代表二二八關懷聯合會理監事以及會員,向張炎憲教授、胡慧玲女士和高淑媛女士,衷心致上我們最高的敬意。
  我很幸運閱讀《基隆雨港二二八》調查揉訪記錄的原稿,再度確認口述歷史對二二八事件真相之理解及其原因之探討,有極為重要的價值。這種重要的價值,不光只是彌補官方出版的報告書漏失之各項資料而已,例如,更加詳細描述受難/受害者生前死後的家庭或工作的情況、戰後台灣人和外省人相處的情況、一般民眾在屠殺時的恐懼、慘痛逃難的惰況等等在官方報告中較少提到的資料,而三月十七日以後的清鄉和白色恐怖的體驗實況,也是很寶貴的資料。
  從本書收錄的調查採訪,可以看出基隆地區屠殺實況,有其地域特殊性四點如下:
  一、三月八日國民黨軍二十一師登陸後,立即展開不分對象的掃射,導致許多碼頭工人、路邊生意人和過路行人的受傷和死亡。目擊者或家屬深怕招來更多的麻煩和災難,不敢接近現場救治,也不敢為死者收屍。這些死屍大部分棄置路旁或踢入海裡或集中亂葬,事後很難辨認其姓名和身份。口述歷史工作者只能依靠目擊者之描述記錄,這導致各受難者之記錄淪為過度簡化或片斷化。基隆地區的口述歷史,所幸採訪到有人被掠、且被國軍用鐵線綁緊後、開槍踢落海底,萬幸死裡逃生,以活生生、血淋淋的親身體驗,證實了二二八事件中官兵殘酷不仁的殺人暴行。
  二、受難者的社會階層有兩極化傾向,一方面有不少菁英階層如醫生、牙醫、市議員、鄰里長(保正甲長)等地方士紳,受「帶路人」帶來的土兵,當場槍殺或帶往他處槍殺或此後行方不明。另一方面則是有許許多多下階層的住民,或被掠奪傢俱、財物或商品後,再被槍殺或打死。
  三、有不少年輕人、學生在街上被國軍帶走或被殺,有一部分被「帶路人」與士兵從家中帶走並槍殺。這些青年大都是品行、學業皆優,就讀於中學校、工業專科學校和商業專科學校,被期望成為未來社會領導者的一群。他們對終戰以來的中國來台官兵之貪污、亂行,深感不滿,自二二八事件發生後,即組織團體,維持各社區治安工作,其中難免有人散出集體反抗的計劃或行動,不幸經人告密,而被掠走槍殺,但其中大部分死難者卻是志願服務而維持治安的優秀青年。
  四、口述歷史中,時有「唐山人」出現,是指日治時代從福州、溫州等中國東南沿海來台的勞動者,他們處境困難,被日本政府歧視,給予差別待遇,所以部分人士對台灣人抱著複雜的恩怨情緒。
  國府接收人員來台後,他們相對得到不少權利和優越地位,二二八事件發生後,二十一師登陸基隆港,他們以特殊身份和語言便利,充當國軍士兵的通訊、嚮導和情報員,導致許多公報私仇和擄人勒索的悲劇。
  二二八口述歷史的採訪調查,目前未曾停歇,還在台灣各地進行。除了基隆地區之外,嘉義地區的工作由嘉義市政府委託張炎憲教授與二二八嘉義分會會長陳重光先生負責,台北地區也是由張炎憲教授負責,台南高雄地區則由中央研究院許雪姬教授負責。
  我希望這本採訪調查的記錄,能把基隆民眾受難慨要,呈現給台灣人民,增進台灣人民對二二八事件真相的瞭解。我期待更多的資料繼續出土,受難家屬的心理、記憶和街路傳聞的各種片斷史實,漸漸重見天日。
  整理後,一齣完整悲劇史頁的問世,和台灣人民以史為鑑的日子,終將來臨。

  一九九三年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