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逐夢台灣國—濁水囝仔去美國》

戴寶村 主編
吳明基 口述
張炎憲、王韶君、沈亮 採訪整理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出版
2018年6月出版
訂價:450元



簡介 目次羅福全序張燦鍙序戴寶村導讀

導讀

文/戴寶村

  戰後台灣史大致上存在著兩股力量的對立與發展,一為國民黨的統治力量,一為台灣的本土力量。國民黨政府遷移台灣之後,在兵馬倥傯之際,重建政權,並以反攻大陸做為基本國策,亟欲重返中國,恢復昔日榮光,為了鞏固領導中心,樹立蔣家威權體制,實施戒嚴,迫害人權,一黨專政,排斥其他派系力量,處處以政權安定、統治集團的利益為優先,打壓一切反對勢力,對台灣人動態,更是處處提防,採取監控壓制的手段,形成白色恐怖的嚇阻。台灣本土力量在228事件受到重挫之後,部分人士轉至海外運動,延續精神命脈,也揭開台灣獨立運動的序幕,反對國民黨的獨裁統治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吞併台灣的企圖。1970年代,台灣島內新生力量再起,海內外力量的結合,衝撞國民黨的壓制,終於改變了台灣。台灣主體力量挑戰國民黨的統治,初期雖被壓制、蔑視、殘殺,卻如壓不扁的玫瑰花,在荊棘遍佈中仍舊吐露芬芳。

一、監控恐嚇下的覺醒

  改變時代、推動時代變革的力量,往往來自於青年的覺醒,以其青春熱情、無私奉獻,喚醒懵懵懂懂的民眾。台灣也不例外,早期的覺醒來自於海外台灣留學生。1950年代,台灣處於白色恐怖的年代,在國民黨的制式教育下,台灣學生被「洗腦」,幾乎失去自由思考的能力。逃離台灣是當時唯一一條能夠呼吸到自由空氣的活路,出國不只能學習到先進的知識,更是反觀台灣的機會。許多留學生都因此瞭解到台灣處境的危機,受到良心呼喚,不惜挺身而出,說出台灣人追求獨立自主的願望,以及中華民國無法代表台灣、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份的主張;並指出國民黨統治的獨裁專制,迫害人權,任意逮捕政治良心犯,使台灣人民生活於恐怖之中。
  
國民黨對這群反抗份子,採取監控的方式。國民黨海工會、警總、駐外單位在各學校建立細胞,收買留學生,專門打聽留學生的思想,並參與留學生的活動,撰寫報告,將異議份子分級列管,此類留學生被通稱為「職業學生」。被打小報告的異議份子,則被列入「黑名單」,無法返台,台灣的情治單位更派人威脅其在台父母、親戚,要求管束子女,不可造反。這些恐嚇如果沒有收到效果,則以吊銷護照,讓留學生成為無國之民,走投無路,徹底毀其生路,縱使雙親亡故,國民黨也不准其返台奔喪,看父母最後一面。國民黨佈下天羅地網,層層監控,唯恐海外自由民主的風氣傳入台灣,危害黨國安危。
  
許多台灣學生到海外時,都是20歲出頭,年紀輕輕,敢說敢做,縱使國民黨威脅利誘,也不為所動,不改其志,反而更加堅定決心,加入海外台灣人運動的行列。

二、鄉情聯誼到世界性組織

  留學生能夠對台灣產生認同,需要時間,需要有心人一步一步地做,一步一步地經營,才能積少成多,成為群體的力量。但大多數的台灣留學生選擇明哲保身,避談政治,唯恐惹上麻煩,無法返台,唯有熱血之士才會不顧利益得失、前途美景,投入反國民黨的行列。家庭聚會、打球郊遊、談心互助看似簡單,卻是建立感情的最好方式。海外台灣留學生依靠這種交心的作法,凝聚眾人之力,擴大影響力,更進一步組成團體,展開反抗國民黨的運動。
  
海外台灣人運動自1950年代,由廖文毅在日本組織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開始,發出台灣獨立建國的先聲。美國則是在1956年,由陳以德、盧主義、楊東傑等人在費城組織3F(The Committee for Formosan’s Free Formosa)開始,引起留美學生的共鳴,之後於1958年1月,成立台灣獨立聯盟(United  Formosans For Independence,UFI)。進入1960年代,威斯康辛(威大麥迪遜校區)、費城、堪薩斯為主的台灣留學生密切聯繫,活動逐漸擴大,於1966年6月成立全美台灣獨立聯盟(United Formosans in America For Independence,UFAI),盟員張燦鍙、陳榮成、簡金生、羅福全、賴文雄等展開一個月的「自由長征」,訪問台灣留學生,奠定獨立運動的基礎。至1970年1月,美國、日本、歐洲、加拿大和台灣五地獨立團體,合組為世界台灣獨立聯盟(World United Formosans For Independence)簡稱WUFI,是為台灣人運動的轉捩點,同時也是台灣人運動的另一起點。
 
    1970年4月24日發生的「刺蔣」事件,是獨立運動者向蔣家直接挑戰的第一槍,震動台灣與世界,卻也造成台獨聯盟的分裂危機,運動中雖有主張與路線的不同,但1970年代,台獨聯盟仍是台灣人運動最主要的力量,在各地同鄉會的活動中,均有聯盟盟員於其中扮演重要角色,並適時的聲援島內民主運動。進入1980年代,在美國更有台灣人公共事務會(FAPA)的成立,在美國會中運作,爭取參眾議員對台灣的支持,海外台灣人敢公開組織各式團體,象徵台灣人已逐漸走出國民黨白色恐怖的陰影。島內台灣民主運動更激起他們支援島內民主運動的熱情,邀請島內人士赴美演講,轉載島內重要新聞與文章,並募款支援島內運動等。這些舉動搭起海內外的橋樑,使得海外台灣人有了運動的著力點,島內運動者也獲得精神上的支持與安慰。
  
兩股力量的互動與合作,激發出1986年民進黨的組黨,以及海外黑名單人士返台、獨盟遷台的運動,逼使刑法100條修正(1992年),從此台獨主張純屬言論自由,無法再以此入罪。海外台獨運動者的返台,使得島內外力量結合,共同在台灣展開另一場建立新國家的運動。

三、濁水囝仔吳明基

     吳明基,1941年出生於南投濁水,台大農化系畢業後,至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留學。離開台灣來到美國,也才真正感受到學術自由的風氣。而威斯康辛大學在1960年代,已是台灣人運動十分活躍的地區,吳明基從參加台灣同學會的迎新開始,加入台灣人運動的行列,並曾擔任台灣同學會會長,曾編輯台灣同學通訊錄,並透過過年過節的聚會,以及還有野餐、露營活動,促進同學間的聯絡,並藉此機會宣傳台獨理念。
  
1970年1月,世界台灣獨立聯盟成立,吳明基也在同年3月於巴爾的摩加入聯盟,之後吳明基因為教學及研究工作所需,曾搬到匹茲堡和邁阿密等地,即使到了不同地區,吳明基都積極的參與台灣人運動,如組織台灣史讀書會,進行島內宣傳,以打壘球、查經班等方式聯絡鄉情,並熱心的接待從台灣來到美國進行訪問的民主運動人士。
  
1982年,吳明基來到美國南部的達拉斯並定居至今,此時期的吳明基更是積極參與各種關於台灣獨立,或強調台灣主體意識的組織和團體活動,在台灣同學會、同鄉會、北美洲台灣人教授協會,台獨聯盟和台灣人公共事務會(FAPA)成員的身分繼續努力。而1980年代的美國台灣人運動,受到台灣民主運動的刺激,而有不同於1970年代的發展,郭倍宏擔任美國本部主席後提出的「聯盟遷台」,即是發展上的重要變革,吳明基雖未直接參與遷台過程,但因為擔任中常委,仍親身參與多場重要會議,並以安定遷台後的美國本部為主要任務。
  
進入1990年代,黑名單解除,吳明基也和許多台美人一樣,回到台灣助選,在民主運動風起雲湧的1990年代,參與正名制憲等多場遊行示威。在美國的運動上,吳明基則是將重心轉往台灣人公共事務會(FAPA)發展,多次以FAPA代表的身分,參加聯盟活動,並曾協助世界台灣人大會的籌備。
  
2001年7月,吳明基接任臨時辭任會長的陳文彥,開始擔任FAPA會長,因為臨時接任,加上後續的連任,使吳明基成為FAPA任期最長的會長。吳明基在FAPA會長任內,曾修改組織章程,並確立了會計審查、員工健康保險及退休福利制度,並以會長的身分訪問各地分會,聽取會員的意見,並協助各分會得以完善的運作。對外則是積極運作美國國會議員,成功的在眾議院及參議院分別成立「台灣連線」,並促成國會議員互訪計畫,國際國會議員亞太地區安全會議的召開,以及推動以台灣名義申請聯合國、爭取美國支持台灣作為觀察員,參與世界衛生組織會議等議題。同時吳明基也希望能在澳洲、南美等美國以外地區,建立起類似FAPA的組織,即使因為任期有限,在四年半的任期間可能僅作到播種的工作,但仍相信,持續的努力,終能得到美好的成果。
  
而吳明基先生的太太許富美女士,一直支持著吳先生從事台灣人運動,本人也在1990年宣誓加入台獨聯盟,彼此也在同一個實驗室共事,是吳先生在研究工作、台灣人運動,以及日常生活中最大的支柱。不幸的是,在開始籌備此一專書出版之際,許富美女士不幸因病過世,因此希望藉此書的出版,除了記錄吳明基先生從事台灣人運動的歷程,也回顧了夫婦兩人的相識與相處,期待透過文字的回憶,向許富美女士傳達吳明基先生的愛與感謝之意。
  
   2017年,吳明基先生再度回到台獨聯盟中央,擔任美國本部主席要職,在台獨聯盟以及FAPA的打拼,已成為吳明基人生中最有意義的一段,也希望吳明基先生的打拼,能夠順利的由新一代的台灣人承繼,不枉費前輩的青春,追尋建立真正的台灣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