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03_title_g03

 
[夏季學校記事]  歷屆夏季學校:

夏季學校的歷史傳承

台灣文化協會的使命

  1920年代,整個世界都處在一個變動的時代。在日本統治下的台灣,也受到了當時世界思潮的衝擊和影響,尤其是台灣留日學生漸多,逐漸瞭解日本政治、社 會、經濟的現況,乃深深感覺做為殖民地人民的悲哀,台灣人應該站起來,追求獨立自主,才能解除噩運,於是興起了各種自救運動,台灣文化協會的成立就是一 例。
  當時,台灣的最高學府是台北醫學校,也就是台灣大學醫學院的前身。很多優秀的醫生畢業自台北醫學校,這些醫生,在日本統治時代,扮演著政治、社會、文 化運動的領導角色,蔣渭水即是其中的佼佼者,蔣渭水是宜蘭人,台北醫學校畢業之後,回宜蘭行醫,感到索然無味,於是轉往台北行醫並投入文化運動。1921 年,蔣渭水聯合當時台北醫學校學生和在日本的台灣留學生,以及林獻堂等地主、士紳,組成了「台灣文化協會」,其成立宗旨指出台灣人的文化水準太低,將來的 台灣要由台灣人統治,必須要先提昇台灣人的文化水準,因此,推動文化啟蒙運動乃當務之急。蔣渭水是位醫生,他診斷台灣的病情,發現台灣人已患文化失調的病 症,必須多引進世界思潮,多閱讀現代的重要思想著作,提昇文化素質才有救。所以他開列很多書籍,希望台灣民眾能夠閱讀,能進修,文化水準提高之後才能對抗 日本。
  台灣文化協會,在1921年10月17日於台北大稻埕靜修女子學校舉行成立大會。其最主要的工作,是到各地去宣傳、演講。在暑假的時候,舉辦夏季文化 研究學習營(夏季學校),由留學日本的台灣學生主講,傳授新知、教育民眾;到各地方去辦讀報社,因為當時有人買不起報紙,有人沒有時間看報紙,也有人不會 讀報紙,於是在各地特定場所設立讀報社,放置報紙供應民眾閱讀,教導民眾;在各地方倡導設立俱樂部,讓喜歡談天的人,對世局有興趣的人,可以在俱樂部內交 換意見,談天說地,切磋琢磨;組成電影隊(美台團),到各地方放映電影,供民眾觀賞,反映新潮;也組織新劇團,到各地公演,娛樂民眾並批判日本政府的殖民 統治政策。他們的活動,在各地得到台灣民眾的共鳴。
  日本當局也開始注意文化協會的活動,認為文化協會的最終目標是要推翻日本統治。在各個講演會現場都會有日本警察監視,當演講者批判日本政府時,日本警 察立即制止,不讓他繼續講下去。後來講演會乃採取馬拉松方式,一個人上台講了幾句話,被警察勒令下台,另一個人立即上台,繼續講下去;第二個人被制止,第 三個人再上去,連番接力講到不能再講。他們的演講整個連串起來,就是一篇完整的內容。當講員被日本警察制止時,他們也會幽默告白:「我的意思就是這樣,不 必再講了」,聽眾就大聲的笑,努力的鼓掌。
  台灣文化協會是台灣知識份子為了啟蒙台灣民眾,組成的文化啟蒙團體。這個團體傳授新知,提升了台灣的知識水準,可惜,到了1927年卻面臨了分裂的局 面。文協所帶動的啟蒙運動,除了啟發了台灣島民的民族意識,也自海外引進了各種思潮,1927年以前文協包含了民族主義(以蔡培火、林獻堂、陳逢源為代 表)、全民主義(以蔣渭水為代表)、社會主義(以連溫卿為代表)三種不同的思潮,各派意見不同,終於在1927年1月3日,林獻堂、蔣渭水、蔡培火、陳逢 源等人退出文協,文協本質上已轉型為左派團體。蔣渭水等退出文協後,於1927年7月10日在台中另組「台灣民眾黨」,至此文協正式宣告分裂。
  1928年台灣共產黨員謝雪紅返台,積極從事滲透文協的活動,左翼份子王萬得等人漸漸在文協取得優勢地位,並進一步控制轉型後的文協,與連溫卿等人衝 突日甚,1931年文協被改組為「小市民階級的鬥爭團體」,決議支持台灣共產黨而淪為台共的外圍團體。1931年6月以後,台共被取締,文協形同消滅。

承續先人精神、重建台灣主體文化

  夏季學校為文化協會的代表性活動,其原旨在對抗日本殖民政府之歧視、愚民的教育政策與制度,藉以普及大眾智識,啟發民族思想。自1924年至1926年止 共舉辦過三回,均利用暑假期間,假霧峰林家花園(萊園,今明台高中校址)開辦,召喚海外台灣留學生返台傳導新知、促進台灣的文化開化。本會自2001年起 承繼起先人精神,接續舉辦該項活動,著重於台灣文化史議題的研習,希望藉由台灣文化發展的研探,形塑建構台灣主體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