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03_title_g03

[簡章] [課程表] [課程大綱] [夏季學校記事]
 歷屆夏季學校:

 

第 12  夏季學校

阿祖ê新鮮事-近代台灣常民生活與文化研習營

~緣起~

一、夏季學校

   1920年代在日本殖民政府統治下,台灣文化協會為啟蒙台灣民眾,曾推動種種文化活動,如:成立讀報社、夏季學校、美台團等。擬藉此喚醒民族自覺,凝聚 台 灣人抗爭精神,追求台灣人的獨立自主。台灣文化協會的成立,是台灣人意識覺醒和文化重建的開始,而其所推動的各項活動,也都帶給台灣至深且巨的影響。
  夏季學校為文化協會的代表性活動,其原旨在對抗日本殖民政府之歧視、愚民的教育政策與制度,藉以普及大眾智識,啟發民族思想。自1924年至1926 年止 共舉辦過三回,均利用暑假期間,假霧峰林家花園(萊園,今明台高中校址)開辦,召喚海外台灣留學生返台傳導新知、促進台灣的文化開化。2001年起本會承 繼起先人精神,接續舉辦該項活動,著重於台灣文化史議題的研習,希望藉由台灣文化發展的研探,形塑建構台灣主體文化。

二、回歸常民生活文化,重現台灣文化歷史新風貌

   近來最夯的國片非「海角七號」莫屬,為什麼它能打動人心蔚為風潮?導演曾點出整部電影的核心價值所在,即在於真實反映台灣常民生活文化的普世價值,就因平凡更能真實反映與紀錄當下的歷史與文化。過去我們所瞭解的歷史,多偏重朝代政權的興衰以及歷史人物、事件的更迭,一般平民百姓的生活紀錄與民俗文化則鮮少著墨,其所呈現的庶民或常民文化卻是格外珍貴與重要,因為人們常藉著民俗活動或生活方式,諸如各種慶典、戲曲、遊藝、娛樂、運動,甚至飲食服飾等,傳遞與交換著彼此的訊息與情感,當中有著先民生活的經驗、智慧、淳樸的情感以及敬天、崇尚自然的態度,但隨著台灣社會變動日趨快速和多元,一些民間文化習俗活動逐漸變調或被人遺忘,如何賡續保存或創新先人的民俗技藝與文化實為當今台灣文化資產維護的重要課題之一。
  有感於此,為了讓國人更瞭解與貼近早期台灣人民的生活與文化,今年夏季學校研習營特別以「近代台灣常民生活與文化」為主題,邀請國內歷史文化學者、專家擔任講師,循著台灣歷史的軌跡,我們試圖以文化多元的面向來切入,深入淺出的帶領大家一起探研與思考:近代台灣社會的變遷和發展為何?早期先民的生活習俗,包括衣飾時尚、飲食文化是如何演變並影響至今?台灣歌謠如何傳唱及反應當時怎樣的社會環境?另外,台灣的國民運動—棒球是如何興起嗎?身為台灣人,您 不可不知喔!還有,您知道戰前已有哈雷機車衝上陽明山、台北也比東京早有撒水車嗎?近代台灣交通工具如何演變的嗎?您瞭解阿祖他們的洗澡文化嗎?不妨跟著我們一起來探索這私秘而特別的身體清潔史吧!當中饒富的時代意義發人啟思,值得玩味再三。
  除了靜態的上課講座外,透過分組的綜合座談,也將邀請學者和學員一起激盪思索台灣常民文化現今的問題和未來的發展。我們另外有安排一天的戶外古蹟文化導覽,實地踏訪「一府二鹿三艋舺」之二鹿所在—鹿港小鎮,由地方文史工作者的 親自導覽,期使學員寓教於樂,瞭解歷史古蹟的同時,強化對台灣文化的熱愛與自信。

活動目標與特色

  1. 藉由講習課程,探索近代台灣常民生活與文化發展,反省、尋求台灣文化的主體性思考。
  2. 透過分組綜合座談,激盪學員交換研習的心得感言,並思索台灣常民文化現存的問題與未來的方向。
  3. 安排一天的戶外古蹟考察,實地踏訪鹿港古蹟遺址,期使學員寓教於樂,提升對古蹟的鑑賞力,強化對台灣文化的熱愛與自信。
  4. 推廣台灣文化的智識,鼓勵青年認識自己生長的環境與歷史,認知「台灣文化特色」及「台灣精神」進而培育對本土文化的自尊與自信,以及豐富台灣文化內涵。
  5. 輔助本土教育的實施,鼓勵中小學教師參加,培養優質的文化教育種子。

~師資簡介~

 溫振華:私立長榮大學台灣研究所教授
 謝仕淵: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研究助理
 葉立誠:實踐大學服裝設計學系專任講師
 吳國楨:台灣文學家
 沈佳姍:國立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博士生
 張尊禎:自由文字工作者
 吳昆儒:明台高中觀光科教師
 陳柔縉:專欄作家
 陳仕賢:鹿港鹿水文史工作室主持人
 魚 夫:知名漫畫家、玉山網路電視台台長
 張炎憲:前國史館館長、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秘書長
 林芳明台高中董事長
 林承峰:明台高中副校長

~指導單位~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主辦單位~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協辦單位~

 明台高中、亞洲大學、台灣省諮議會、台灣歷史學會

~贊助單位~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吳尊賢文教公益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