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03_title_g03

[簡章] [課程表] [課程大綱] [夏季學校記事]
 歷屆夏季學校:

 

第 14  夏季學校

彼ê時代、咱ê青年:台灣文化協會ê歷史光影

~緣起~

一、夏季學校

   1920年代在日本殖民政府統治下,台灣文化協會為啟蒙台灣民眾,曾推動種種文化活動,如:成立讀報社、夏季學校、美台團等。擬藉此喚醒民族自覺,凝聚 台 灣人抗爭精神,追求台灣人的獨立自主。台灣文化協會的成立,是台灣人意識覺醒和文化重建的開始,而其所推動的各項活動,也都帶給台灣至深且巨的影響。
  夏季學校為文化協會的代表性活動,其原旨在對抗日本殖民政府之歧視、愚民的教育政策與制度,藉以普及大眾智識,啟發民族思想。自1924年至1926 年止 共舉辦過三回,均利用暑假期間,假霧峰林家花園(萊園,今明台高中校址)開辦,召喚海外台灣留學生返台傳導新知、促進台灣的文化開化。2001年起本會承 繼起先人精神,接續舉辦該項活動,著重於台灣文化史議題的研習,希望藉由台灣文化發展的研探,形塑建構台灣主體文化。

二、回顧文協時代青年的覺醒,重建台灣歷史文化

  面對歷史的洪流及現實的困境,台灣未來的定位和走向確實是一個值得我們去思考、面對的問題。所謂「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重新回顧1920年代台灣文化啟蒙階段的歷史背景,體會當時人所面臨的問題、檢討他們解決問題的想法與方法,並回溯近一個世紀以來台灣整體文化的進展及成就,由此對應現今台灣所面臨的時代背景與考驗,思索未來努力的方向與措施,或可在進出歷史之際,尋得經驗、共識與智慧,作為台灣航向新世紀的指引。
  有鑑於此,新世紀之初,2001年起本會承繼「台灣文化協會」前輩們的理念和精神,發起「新世紀文化運動」系列活動,重返歷史現場,仿照當時文協活動名稱、形式與時間,重新規劃內容,並結合當地民間團體的力量,共同舉辦了座談會、研討會、研習營、登山、電影放映會、歷史巡禮等活動,受到各界熱烈的迴響與肯定。相隔十年之後的今日,台灣要面對的問題更甚過去,適值台灣文化協會創立90週年,本回夏季學校研習營特以「彼ê時代、咱ê青年:台灣文化協會ê歷史光影」為主題,這個啟蒙團體、那些引領文化運動、救亡圖存的青年,如:林獻堂、蔣渭水、賴和、蔡培火、林呈祿、蔡惠如、李應章等,以及這段關鍵時代的歷史,實在值得吾人重新認識與反思,所謂「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藉此活動不啻紀念,更是吾人覺醒與重建的時刻,青年尤責無旁貸,台灣文化協會無疑提供一個很好的借鏡與典範。

活動目的

  1. 藉由歷史之鏡,反映台灣新文化運動的萌芽、發展,照見台灣文化發展的曲折軌跡及現今文化發展的挑戰,藉由擴大活動舉辦區域,加強地方參與,增進社區民眾之歷史智識,凝聚地方文化意識,期能成全民文化運動。
  2. 計畫擇取其中重要文化活動及內在精神意涵,仿其名稱、形式與時間,重新規劃內容,結合當地民間團體,共同舉辦一系列座談會、研習營、文化史蹟巡禮等活動,既可喚起當地歷史文化意識,又可深化活動內容。
  3. 著重於加強各級學校教師、家長的本土歷史智識,並反省與思考台灣人文教育的問題,期能在研習互動中,尋索青少年歷史文化教育問題的解決途徑,加強輔導青少年接觸台灣歷史文化活動,以為台灣歷史文化教育紮根。

活動特色

  1. 台灣文化協會的成員主體之一即是青年團體,他們主動關懷社會、為國家發展而奮鬥的精神,值得加以推廣。故本活動擬邀集全國各大專院校相關學生社團共同參與協辦,喚起現代青年對國家、社會的責任感,並藉此提供機會,讓相關學生社團與民間非營利組織團體彼此聯繫、交流,並熟悉彼此運作方式,進而加強彼此的合作、連結關係,共同為社會服務。
  2. 活動內容形式多元,不只講演,同時也配合文化史蹟踏查以及表演活動,藉增強活動活潑性,擴大民眾參與意願與學習效果。
  3. 注意研習學員之間的互動,期對相關問題進行討論、分享心得。例如:安排座談會及小組討論,讓來自各地的各級學校教師,探討歷史文化教育推廣問題,分享彼此教學心得等等。
  4. 安排一天的戶外古蹟考察,重訪歷史現場,實地踏訪台灣文化協會相關史蹟遺址,期使學員寓教於樂,提升對古蹟的鑑賞力,強化對台灣文化的熱愛與自信。
  5. 輔助本土教育的實施,鼓勵中小學教師參加,培養優質的文化教育種子。

~師資簡介~

 張炎憲 :前國史館館長、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秘書長
 石婉舜 : 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簡上仁 : 清華大學、台北藝術大學副教授、田園樂府樂團團長
 呂興昌 : 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教授
 周婉窈 : 台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李泳泉 : 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講師
 鄭邦鎮 : 台南市教育局局長
 陳仕賢 : 鹿水草堂負責人、彰化縣文化資產學會理事長
 林淇瀁 :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所長兼教授
 林芳媖:明台高中董事長

~指導單位~

 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

~主辦單位~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協辦單位~

 明台高中、朝陽科技大學、台灣歷史學會、國家電影資料館

~贊助單位~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吳尊賢文教公益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