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03_title_g03

[簡章] [課程表] [課程大綱] [夏季學校記事]

 歷屆夏季學校:

20回 夏季學校

解嚴三十年、自由化多元

~緣起~

一、台灣文化協會與夏季學校

   1921年台灣仍在日本殖民政府統治下,台灣知識菁英在內外環境刺激下,為圖謀台灣文化啟蒙與發展,於該年10月17日在台北市靜修女中正式成立「台灣文化協會」。台灣文化協會的成立,是台灣人意識覺醒和文化重建的開始,而其所推動的各項活動,如:成立文化書局、讀報社,舉辦夏季學校、巡迴演講、文化劇公演、美台團電影放映、音樂會欣賞等,並鼓勵體育活動、注重衛生等,都帶給台灣至深且巨的影響。
  「夏季學校」為文化協會代表性活動之一,其原旨在對抗日本殖民政府之歧視、愚民的教育政策與制度,藉以普及大眾智識,啟發民族思想。自1924年至1926年止共舉辦過三回,均利用暑假期間,在霧峰林家花園(萊園,今明台高中校址)開辦,雖然在文協時代只舉辦三回,後因文協分裂而停辦,但透過「夏季學校」,召喚海外台灣留學生返台和菁英份子傳導新知、促進台灣文明開化與台灣人意識的覺醒,扮演關鍵重要的角色。
  為承繼「台灣文化協會」前輩們的理念和精神,本會乃於2001年舉辦「新世紀文化運動」系列活動,續辦「夏季學校」第4回,著重於台灣文化議題的研習,每年設定不同的研習主題與內容,至今已舉辦至第18回,15年來受到社會各界熱烈的迴響與肯定。希望藉由台灣文化的探研,期使國人更瞭解台灣的歷史與文化,熱愛與認同台灣,進而形塑建構一個以台灣為主體的文化。

二、台灣解嚴三十年、自由化綻放多元   

根據2016年國際非組織機構「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公布年度最新報告顯示,台灣已經連續17年名列「自由國家」,在政治權利項目獲得最佳的第一級評價,在公民自由項目則獲評為第二級,整體分數為89分,在世界各國中名列前茅,僅次於北歐五國、加拿大、日本、美國等先進國家。對照彼岸的香港列為「部分自由」,中國名列第三級的「不自由國家」,自由度排行倒數第三名。如今,民主自由的台灣與獨裁專制的中國,事實上已在不同的歷史軌跡上成為兩個體質互異的國家。

台灣民主自由度的演變發展,我們可以從歷史的脈絡中窺探端倪與對照呼應,回顧台灣二戰後的歷史,國民黨政府雖然劫後餘生接收台灣,一面在中國應付國共內戰,一面在台灣以征服者的心態,延續了日本時代的殖民體制,無不壟斷各項資源,「接收」變成「劫收」,經過一年半的蹂躪,台灣社會非但沒有進步,更倒退了三、四十年,最終1947年爆發了二二八事件,台灣菁英犧牲殆盡,對台灣政治社會的影響至深且鉅。兩年後,國民黨政府敗退來台,雖然初期進行諸多土地改革措施,減輕佃農的痛苦,緩和社會壓力,但也藉此影響地方政治的權力結構,成功瓦解民間組織動員的力量。同時在政治上建立所謂的「遷佔者政權」,以「動員戡亂」的名目凍結憲法有關自由人權的內容,並於1949年5月19日頒布戒嚴令,嚴格限制人民的基本權利如:集會、結社、言論、出版、講學等,因此有黨禁、報禁、禁歌、出國旅行禁等。

戒嚴這段期間,國民黨設立天羅密網的特務系統,用以整肅異己,發揮白色恐怖的作用,雖然五○年代有雷震「自由中國」和「五龍一鳳」等民主鬥士為自由人權發聲,仍遭到統治者無情的打擊,產生上千的冤案及無辜的冤魂,直到六○年代末期才又有「黨外」民主運動的崛起。七○年代新一代本土精英如黃信介、康寧祥、張俊宏等以「黨外」名義投入選戰,但在戒嚴體制下,備受監聽滲透分化圍剿抹黑,不公平的選舉舞弊事件層出不窮,乃至1977年爆發中壢事件,民眾第一次自發性街頭抗議,揭開「街頭運動」的序幕。1979年發生高雄事件(又稱美麗島事件),雖然一夕間看似瓦解了黨外政團,但這次全國性大搜捕、大規模的軍事審判,受到國際矚目,無形間給了台灣民眾一次震撼的政治教育,也增添一些新血投入反對運動。就在解嚴的前一年,1986年黨外「公政會」醞釀在各地設立分會,籌組新黨的呼聲四起,民主進步黨於焉成立。台灣自此進入一個解凍的時期,許多禁忌紛紛被突破,社會各種運動如洪水破閘而出,統治者眼見這股時代潮流已不能再阻抑,乃於1987年7月15日凌晨正式解嚴,總計戒嚴時期長達38年之久,成為世界上實施最久的戒嚴令。隔年一月也解除報禁。
  時序進到九○年代,雖然政治環境已經解嚴,但仍有威權體制的遺毒未除,如箝制言論思想自由的刑法一百條有關「預備叛亂」以及攸關轉型正義和政治改革的「萬年國會」,於是引發「鄭南榕事件」、「二月政爭」、「三月學運」、制訂憲法增修條文、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等民主運動越發蓬勃發展,終至1996年舉行第一次總統民選,人民終於頭一次真正作主人,而後在2000、2008、2016年先後發生了三次政黨輪替,當選舉制度越發成熟穩健,政治回歸正常軌道,民主教育越發向下扎根,社會與經濟乃至民生與文化方面,也同時多元、相互的影響與成長。
  2017年7月15日適值台灣解嚴三十週年的日子,今年夏季學校第20回研習營也特別選在這一天,以「解嚴三十年、自由化多元」為主題,我們試著從文化各種面向來切入,特別邀請文化部鄭麗君部長作「解嚴三十、文化落實」專題演講,文化主體性的建造著實需要重視與實踐。同時邀請各領域的專家學者,戴寶村老師首先帶領我們回顧戰後台灣政治與社會的變遷與發展,讓我們對戰後時空背景有個輪廓概念,李筱峰老師接續從戒嚴時期的禁歌文化來認識台灣的歷史,並引領唱出屬於我們自己生命的歌。馮喬蘭老師以她著墨甚深的教改經驗來談解嚴後台灣教育所衍生的問題,楊翠和陳愷璜老師分別以文學和藝術的視界來剖析台灣文藝創作的自由與多元,另外,我們也邀請到紀錄片《太陽,不遠》導演蔡崇隆老師,為我們娓娓道來這台灣有史以來影響層面最廣的公民運動,如何以影像工作者的集體力量深度紀錄,呈現出有別於主流媒體報導的人民記憶。最後一堂課邀請對媒體理論與實務皆為熟稔的胡元輝老師,為我們檢視現今台灣媒體的生態與運動。照往例,我們來到民主運動的前輩林獻堂先生的發源地霧峰林家花園,值得我們一探究竟,實在不能入寶山而空手歸!第三天戶外文化巡禮將配合主題,安排一趟「人權與文化之旅」,我們將探訪象徵台灣精神的台灣聖山生態教育園區、228事件烏牛欄戰役紀念公園、造訪葛哈巫文教協會,認識並見證原住民嘎哈巫族語言及文化復興運動。最後來到臺灣省諮議會園區,參觀議事堂,使學員身歷其境,遙想「五龍一鳳」民主前輩們為民喉舌的光景,並導覽會史館,見證臺灣民主政治的歷史發展。
  反照歷史為鏡,台灣的民主自由能有今日的成果絕非一蹴可幾,或憑空而得,這乃是歷經多少先賢先烈歷經多少苦難煎熬奮力爭取而來的。匈牙利詩人斐多菲‧山陀爾曾說過一句名言:「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人的天然生命是短暫的,愛情也無法永存,唯有自由是存之無形、無價的至寶,也是人權的基本價值與中心。當我們生活在台灣享受民主自由的果實時,是否已經遺忘這段血淚交織的歷史?曾經為台灣民主流血賣命、犧牲奉獻的前輩,看看他們悲慘的過去,想想自己幸福的現在,更應珍惜這份得之不易的民主成果,並以史為鏡,策勵未來,為臺灣繼續灌溉、耕耘這片文化樂園與國度。

~活動目的~

  1. 以「解嚴三十年、自由化多元」為主軸,認識台灣的歷史,尤其戒嚴前後的時空背景,以及解嚴以後三十年來台灣政治、社會乃至文化各層面的變遷與發展。
  2. 邀請對各領域內有實務經驗的專家及工作者,透過研習的方式,帶我們解構二戰後台灣的歷史及文化,並建立以台灣為主體的歷史觀與文化觀,期使台灣往正常的國家方向發展。

~活動特色~

  1. 重返台灣文化協會重鎮、夏季學校的發祥地—林獻堂的故居,霧峰林家花園(現今明台高中),在全台唯一古蹟花園上課,尤能感受歷史與文化氛圍
  2. 除了邀請歷史與文化領域之專家學者進行專題演講外,配合這次「解嚴三十年」主題,安排一趟「人權文化巡禮」,尋訪人權的歷史軌跡,並拜訪相關與民主人權有關的機構或景點,讓學員不但在書上讀到歷史,並在實際生活中體驗歷史與親近這塊生長的土地。
  3. 課程方式務求活潑化,為強化學員之間的互動,安排座談會及小組討論,期使大家針對相關問題進行討論、分享心得,提升學員的興趣和參與意願。
  4. 鼓勵中小學老師參加,面對台灣少子化的衝擊,教師如何因應教育改革衍生的各項問題,讓新世代的民主自由的種子更加向下扎根與茁壯。

~師資簡介~

 吳文慧 :北一女音樂老師、淡江高中聲樂講師
 鄭麗君: 文化部部長
 戴寶村: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教授,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秘書長
 李筱峰: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授,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董事
 馮喬蘭 :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楊  翠 :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
 陳愷璜: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兼教授
 蔡崇隆:導演,台北市紀錄片從業人員職業工會
 胡元輝 :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兼傳播學系教授

~主辦單位~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協辦單位~

 明台高中、朝陽科技大學、台灣歷史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