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_09_06

《前鋒》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提供資料原件
傳文出版社覆刻出版
原出版年:1945年 10月
覆刻出版年:1998年 10 月
定價:800元(新知識、新台灣、前鋒、
   政經報、台灣評論5本,不分售)


簡介《前鋒》雜誌創刊號

《前鋒》雜誌創刊號

文/張炎憲

一、創刊與發行

  1945年,日本戰敗,台灣人歡欣鼓舞,極欲有所作為,建設新台灣。而辦雜誌和報紙,發抒已見,貢獻所學,是知識份子參與鄉土重建的途徑。《前鋒》是戰後台灣人發行的早期刊物。選在10月25日發刊具有迎接新時代象徵的意義。
  終戰不久,廖文毅等在中國上海發刊《台灣月刊》,不久在台北出版《前鋒》雜誌。後因在上海的同人多數回台,乃將《台灣月刊》遷返台北,擴編《前鋒》雜誌,發行《前鋒》週刊。總計出刊《台灣月刊》二期、《前鋒》雜誌二期、《前鋒》週刊18期。第16期則因二二八事件爆發,無法在台順利出版,拖至4月22日才於上海出刊。
  二二八事件爆發後,《前鋒》雜誌被迫停刊,前後發行一年多,正是台灣社會動盪不安、經濟崩潰、人心思變的時期。這份雜誌反映出台灣人追求理,從熱烈期待跌入絕望深淵的痛苦過程。可惜這套雜誌至今殘缺不全,無法盡窺全貌,如今只能將創刊號先行複刻再版,其他期號待今後補全。

二、《前鋒》與「台灣留學國內學友會」

  日治時代,前往中國讀書的台灣人,戰後極想組成團體,乃於1945年9 月12日成立發起人會,起草簡章,展開籌備工作。同月22日,「台灣留學國內學友會」於江山樓正式成立,選出理事七名:廖文毅、張鴻圖、林金波、陳經綸、陳開明、吳宗亮、李延澤,候補理事三名:許秋揚、余約束、黃聯丕。24日第一次理事會召開,選出廖文毅為理事長,張鴻圖、林金波、陳經綸三人為常任理事,並擬定幹部人員及出版會刊,因此在10月25日發行《前鋒》創刊號,且刊載福建省政府顧問黃澄淵〈台灣留學國內學友會成立大會演講詞〉和林茂生的〈祝詞〉,顯示兩者之間關係密切。

三、雜誌內容

  《前鋒》雜誌以「光復紀念號」作為創刊特集內容大致可分成發刊辭、台灣人作品、轉載文章、演講詞、介紹國民黨與詩、戲劇等文學作品。

1.發刊辭是廖文毅〈告我台灣同胞〉

  文中指出:「回到祖國,做了中華民國的國民,能夠與世界任何的民族並肩的一等國民」、「我們的鄉土也已經完全的受著祖國的風氣,這樣的台灣和大陸的融合變成一體,這才是我們的願望,也是我們努力的目標。」在與祖國融為一體的熱望下,廖文毅要求台灣人努力作為台灣的主人,「同胞們,站起來,起來,不要再睡著了,這是我們覺醒的時機,我們是我們自己的主人翁,我們的地方是甘是苦,都是我們自己的,我們此後無論如何,都要努力整頓這個美麗的島。」

2.台灣人的作品

  郭秋生〈我們要三大努力〉,認為台灣人有三大急務:努力做得國民、努力鄉土的復興、努力做得四大強國之一的國民。台灣人一方面建設台灣鄉土,一方面更要成為中華民國的國民。
  林萍心〈我們新的任務開始了──給台灣智識階級〉,呼籲台灣人知識份子需扮演介紹中國文化、三民主義和國民革命媒婆的角色,啟蒙民眾,去除日本「大和魂」的思想,使台灣能走向新中國的大路。而且要以中國通用的白話文來寫,讓台灣老百姓藉機學習白話文。
  毅生〈光復的意義〉,認為「光復」有幾個意義:民族精神的振興、台灣與中國合一、國土重圓、家人再集、統一國家與政府的出現。因此,台灣人該團結為台灣、為中國而努力。
  謝雪漁〈思慕民族英雄〉,追思鄭成功事蹟,欲以此發揚民族精神。林茂生〈祝詞〉,是祝賀「台灣留學國內學友會」成立的文稿。文中提到光復有三種大發見:發見我是人,脫離日本帝國主義的桎梏,成為自由人。發見社會不再是對立分裂的社會,而是同胞相助、利害共通、一民族、一歷史、一語言的真社會。發見國家,今後是同一傳統的真國家。

3.轉載的文章

  宋美齡〈歷史進程中最有力的因素〉,是譯自美國紐約前鋒論壇報。教育部長朱家驊〈教育的復興與善後──全國教育善後復興會演講〉。這兩篇文章與台灣沒有直接關係,大概是為了溝通台灣與中國的訊息,才加以轉載。

4.史料介紹

  〈孫中山先生略傳〉〈國旗黨旗概說〉和〈三民主義圖表解說〉等三篇介紹中國國民黨及其學說,文理淺顯,屬於概論性質,以此滿足台灣人對中國事務的求知慾望。由這些文章的淺顯度,可知台灣人對中國認知不深。
  
5.演講辭
  
  福建省政府顧問黃澄淵〈台灣留學國內學友會成立大會演講辭〉和〈台灣同胞對此次戰爭與收復台灣應有認識〉,兩篇講稿都在強調中華民國八年抗戰,台灣才得以脫離日本統治,台灣人民應該感謝蔣委員長領導抗日的功勞。國府派來台灣的陳儀是國內數一人物,品德操守、公正認真,絕對可靠。台灣人民在感念之餘,應協助政府建設台灣。黃澄淵的講詞極力捧揚蔣介石、中國和陳儀的偉大。

6.木馬〈學習魯迅先生──十週年忌辰紀念〉

  木馬本名為林金波,板橋林嵩壽的長子,1914年生於廈門鼓浪嶼。畢業於旭瀛書院小學、英華書院初中部及高中部。1932年,考入廈門大學理學院,參加鷺華文藝社。1934年赴上海,擬考聖約翰大學。曾受鷺華文藝社之託,將《鷺華》月刊送到內山書店代轉交魯迅。1935年父親逝世,返台奔喪之後,常來往台灣與中國,以筆名「木馬」發表文章。戰後,與廖文毅等共同成立「台灣留學生國內學友會」,擔任常務理事。木馬與魯迅未曾謀面,也無書信往來。在魯迅十週年的忌辰,木馬為文追思魯迅,呼籲學習其愛國愛民族,直視人生,和為學不倦的精神。

7.文學作品

  介舟〈台灣光復歌〉、孔乙己〈台灣光復〉和林耕南〈八月十五日以後〉都在抒懷回歸祖國的喜悅。
  文毅〈為國犧牲〉三幕劇,只刊第一幕,時間是中日戰爭爆發當初、地點在北平。描寫前北京政府教育總長陳有為父女、女兒與男友之間,因政治立場不同而引發磨擦衝突。這是反映中國親日、抗日的時代劇。

8.其他

  〈漢奸簡釋〉說明漢奸的分類,而反映出台灣人是不是漢奸的問題。國府領台之初,曾以「漢奸」處置台灣人,但台灣人認為滿清割讓台灣給日本,台灣人被迫成為日本國民怎能以漢奸處置?因而引起社會上的爭論,漢奸處置才被廢棄使用。
  〈四不主義〉主張不說日本話、不著日本服裝、不穿日本木屐、不行日本禮節,以去除日本文化的影響。這是國府領台後,極力推行的政策。

四、台灣人作者與時代變局

  轉載文章、史料介紹和演講辭多是為了應景、溝通交流而刊載。台灣人作者的文章才是反映當代台灣人心聲的作品。其中的郭秋先、林茂生、廖文敦的作品最值得思索玩味。
  郭秋生是日治時代台灣話文運動健將,1904年生,1980年去世,台北縣新莊人,筆名秋生、介舟、街頭寫真師等。公學校畢業後,前往中國廈門,就讀集美中學,畢業後返台,進入江山樓當經理,閒暇時即撰文寫稿。1933年,與廖漢臣發起「台灣文藝協會」,前後出刊《先發部隊》《第一線》等雜誌,也是《南音》雜誌同仁。郭秋生提倡台灣話文,主張屈文就話,且以身作則,寫出台灣話的文章,作品多發表於日治時代。〈我們要三大努力〉和短詩〈台灣光復歌〉發表於《前鋒》,對國民政府抱著期望,也對台灣民眾提出三大努力方針。是當時台灣人心情的反映。
  林茂生,別號耕南,1887年出生於屏東東港。1899年,進入長老教會中學。1903年,赴日就讀於京都同志社中學,次年考入京都第三高等學校,畢業後,考入東京帝國大學,主修東方哲學,1916年畢業,成為台灣人第一位文學士。隨即返台,任教於母校長榮中學。1921年,臺灣文化協會舉辦各種講習會,林茂生擔任西洋歷史之講師。1927年,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深造,1929年獲得哲學博士,是臺灣獲得博士學位的第一人。返台後,任教台南高等工業學校,戰後,出任臺灣大學先修班主任,後接任文學院院長,且擔任《民報》社長。《民報》常批判時政,報導接收人員的貪污腐化、經濟恐慌和社會不安等實情,引起陳儀不滿,埋下日後被槍殺的因素。在《前鋒》雜誌上,林茂生發表〈祝詞〉和〈八月十五日以後〉的短詩:  

  一聲和議黯雲收,萬里河山返帝州,也識天驕誇善戰,那知麟鳳有良籌,痛心漢土三千日,孤憤楚囚五十秋,從此南冠欲脫卻,殘年盡可付閒鷗。

  在日本殖民統治下,渡過五十秋的楚囚之子,期望從此南冠欲脫卻,得以殘年盡可付閒鷗。然而,萬萬想不到,一年四個月之後,林茂生被其所熱望的祖國抓走後,一去不回。廖文毅,1910年生在雲林西螺,1925年,公學校畢業後,進入淡水中學,就讀一年,轉至日本同志社中學。1928年,前往中國南京,就讀金陵大學理工科。1932年畢業後,赴美國密西根大學,獲得碩士學位,再進入俄亥俄州立大學,1935年獲得化學工程博士。1936年,到中國擔任浙江大學教授。1939年因父親病危,舉家返台。1945年,國府接收臺灣之後,出任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簡任技校,戰後,出任臺灣大學先修班主任,後接任文學院院長,且正,兼台北市政府工務局長及工礦處接收委員。1946年8月,國民參政員選舉,廖文毅因選票字跡不清而落選。同年9月,在《前鋒》雜誌上,提出「聯省自治論」,主張中國各省高度自治,組成民主共和的聯邦體制,而遭國民黨抨擊。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時,廖文奎、文毅兄弟已於2月25日離台赴上海,但4月18日,陳儀發佈「二二八事件首謀叛亂在逃主犯名冊」,廖氏兄弟仍名列其中。國民黨秋後算帳之心,昭然若揭。同年夏天,廖文毅到香港,籌組「臺灣再解放聯盟」。翌年,向聯合國提出託管臺灣的呼籲。1950年,前往日本,組織「臺灣民主獨立黨」,提出獨立建國的主張,是海外第一個台獨組織。
  廖文毅有過到中國讀書、教書的經驗,戰後熱烈歡迎「祖國」,〈發刊辭〉、〈為國犧牲〉(劇本)和〈光復的意義〉等文,顯示他對「祖國」的熱望與期待,但不久眼見國民黨的特權腐敗、乃從熱望而失望,開始批判時政。二二八事件之後,看到臺灣人被屠殺的慘狀,才走出中國陰影,邁向獨立建國的道路。如此曲折的轉化,正是戰後臺灣人痛定思痛的抉擇。

五、《前鋒》的意義

  1945年是個劇變的年代,《前鋒》的創刊,正如其名,要扮演民主的前鋒,推動時代的進步,至今因無法蒐集齊全,以致不能掌握自發行至停刊之間轉變過程。但從郭秋生、林茂生、廖文毅等人文章所透露的理想與追求,已能反應出臺灣人擺脫日本殖民統治,重獲新生的喜悅。但國府接收不久,特權橫行,致使經濟崩潰、社會混亂,台灣又再落入另一個殖民統治。台灣人忍無可忍,乃有二二八事件的爆發。國府軍隊登陸台灣之後,林茂生被捕,一去不返。郭秋先從此不再提筆。廖文毅從上海、香港到日本,提出台灣獨立主,建設台灣成為理想國家,免再受列強擺佈。台灣戰後史的曲折在他們身上都可找到驗證。台灣人戰後的喜悅,郤換來悲情與創痛。《前鋒》光復紀念號的言辭內容如與日後這些作者的遭遇、國民黨的高壓統治和台灣獨立的建構相互比較印證,實在是台灣人戰後歷史轉折的心靈寫照,而其歡迎「祖國」的言論則是無情的諷刺,留下台灣人對中國的天真和控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