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_09_07

《新台灣》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提供資料原件
傳文出版社覆刻出版
原出版年:1945年 10月
覆刻出版年:1998年 10 月
定價:800元(新知識、新台灣、前鋒、
   政經報、台灣評論5本,不分售)


簡介導言

導言

文/秦賢次

  在台灣戰後初期,使用「新台灣」這三個字為雜誌名稱的,先後有兩個。一為香港新台灣出版社印行的《新台灣叢刊》,這是個不定期刊,由楊克煌與蘇新主編,自1947年9月25日第一輯出版後,迄1948年 5月1日止,共出版了六輯,這是個採「叢刊」形式發行的雜誌,因此每輯均有其不同刊名,如第一輯為《新台灣》,第三輯為《明天的台灣》,第五輯為《台灣二月革命》(僅此輯是專書),第六輯為《台灣人民的出路》。另一,即為本文要介紹的《新台灣》雜誌。
  《新台灣》係1946年2 月15日在北平創刊,十六開本,每期16頁,由新台灣社出版,梁永祿擔任發行人,迄5月1日止共發行 4期。其中1至3期為半月刊,第4期改為月刊,也成為終刊號。又,第2期起,版權頁上加列曹哲隱為主編,以迄終刊止。
  事實上,《新台灣》雜誌係「台灣省旅平同鄉會」的機關刊物。戰後初期,台灣人士滯留北平、天津兩地共約二千餘人。其中,北平將近千人,天津約有一千二百餘人,兩地分別有同鄉會的組織。「台灣省旅平同鄉會」係1945年9月9日在北平西單大光明戲院開成立大會,出席者共有五百多人,選出執行委員七名,即梁永祿、洪槱(炎秋)、林朝棨、張我軍、張深切、吳敦禮、洪耀勳;監察委員二名,即陳天錫、蘇子蘅。九名執監委均為抗戰時期留平的高級知識份子,其中洪炎秋、張我軍、洪耀勳、蘇子蘅四人當時任職北京大學。又梁永祿及蘇子蘅(1905.10.1~1996.5.31)二人始終未曾回台,先後在中國故去。
  「台灣省旅平同鄉會」旋於 9月11日開第一回執行委員會,議決各委員之職務如下:主任委員(即會長)洪炎秋,事務委員洪耀勳,文書委員張我軍,連絡委員張深切,調查委員吳敦禮,學務委員林朝棨,宣傳委員梁永祿。同鄉會成立的目的,最重要的是全力與政府各單位連繫,安排船隻讓滯留北平的台灣同鄉能儘速回鄉。
  為了讓華北台灣人儘速回鄉,北平與天津(會長吳三連)兩個台灣同鄉會更進而成立「台灣省平津同鄉會聯合會」,以加強會務之進行。
  在「聯合會」的運作下,另外又成立了五個團體組織,互相協力,分工合作。一為台灣革命同難同志會;一為台灣省教育協進會;一為台灣革新同志會,會長為林鷹(少英,即林子瑾);一為新台灣建設協進會;一為台灣省旅平醫師聯絡會。
  這五個會的共同大目標,就是希望糾合同志,各盡所能,以協助政府把台灣建設成一個全國的模範省。而為了讓華北的台灣人有一發表言論、以利會務推動的刊物,「台灣省旅平同鄉會」乃創辦了《新台灣》雜誌,由宣傳委員梁永祿負責。
  梁永祿(1910~?),台南市人,父親是清末秀才,家學淵源。1924年梁永祿自台南南門小學畢業後即考入台南州立第一中學,時為五年制;1929年考入台灣總督府台北醫學專門學校,四年後畢業;旋即在台中開業。1938年,即中日戰爭的第二年,梁永祿因不滿日本政府皇民化運動,全家五口於 9月24日毅然遷到北平,先任北京大學附屬醫院婦產科主任醫師,繼而自行開設三安醫院。戰後梁永祿仍留在北平,大約逝於1950年代。
  《新台灣》的主要內容除了報導會務的進行、平津台灣人的動態、台灣的歷史與現況,以及少數文學創作外,最重要的是呼籲政府重新考慮並更正「處理台灣人產業辦法」中的不當之處。此外,有關「認識台灣」或推動台灣普及國語之運動的文章也佔了許多篇幅。
  根據《新台灣》的報導,為了推行台灣普及國語之運動,熱心人士在北平成立了兩個團體,一為「台灣革新同志會」,會長為林子瑾,即黑派密宗大師林雲令尊;一為由梁永祿發起成立的「北平台灣國語普及運動會」,負責推動會務的係該會連絡組委員,即北平中國大學學生曾慧明。
  《新台灣》第1期的主要作者有洪槱,即洪炎秋;王桐齡(1878~1953 ),河北任丘人,時任中國大學歷史系教授;梁永祿(又署筆名非久);者也,即張深切筆名;伍君,即張我軍筆名,這由伍君、我軍之台語發音相同可知;以及葉一舟等人。
  第 2期的主要作者有蘅溪、金文昶、王樹禮、曾慧明、江流、陳文藝、悝生等。其中,江流係屏東作家鍾理和之筆名,其著名小說〈白薯的悲哀〉係戰後鍾理和在北平發表過的唯一一篇小說,描寫台灣從馬關條約到日本在南京受降之間所遭遇的命運。「悝生」肯定也是當時在北平的一位台灣作家,可惜未能查出他的本名。筆者發現他在1947年8月1日於台北出版的《台灣文化》2卷5期上曾發表一篇題為〈鄉村〉的散文;同時也發現在鍾理和的日記上曾提到他的名字,推測係鍾理和的同鄉友人。悝生的小說〈一個少女的死〉係在《新台灣》2、3兩期連載的。
  第 3期的主要作者有林鷹、畢平、陳鴻勳、藕子等。其中,畢平,字純英,山東文登人,時任中國大學哲教系教授。
  第 4期的主要作者除作品連載中的王桐齡、畢平、梁永祿三位外,還有我愛地、林當權、薛恩波、灘音、餘波及陳鴻勳等。其中,灘音之〈台灣行政恐無救藥之危機〉一文,對於陳儀主政的台灣當局大力抨擊,可能係停刊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