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愛:黃娟傳》

王倩慧 著
(財)世聯倉運文教基金會 出版
2019年5月出版
訂價:非賣品


 

簡介 目次 黃仁安序後記

 黃仁安
(財團法人世聯倉運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黃娟是戰後第二代台灣作家的代表之一,雖然大半生旅居美國,但她心繫台灣,關心國事發展、參與客家事務、持續寫作不輟,無論在文壇或在當今社會,都是非常值得後生晚輩學習的一個典範。
  鑑於時間與空間的距離,很多人沒有機會認識黃娟。所幸由真理大學台灣文學系副教授錢鴻鈞發起,現就讀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文學組的王倩慧執行,透過資料蒐集整理、越洋電話聯繫(黃娟)、老中青三代作家訪談與邀稿……親力親為,編著成這部包含傳記與資料集的《活出愛:黃娟傳》,以第一手及全新的內容將黃娟與其代表作品介紹給讀者。
  早在2017年5月,錢教授便曾與基金會聯繫這個出版構想,由於年度工作計畫既已排定,人手、時間、預算等條件都無法顧及的情況下,也只能將此提案擱置一旁。而王倩慧在這近二年中,憑著對文學的喜愛與熱忱,依著自己的步調,默默有恆地聯繫黃娟女士、蒐集資料、寫作、訪談、邀稿、匯整完成這部作品。原來是分成傳記與資料集二部分,為便於傳布及閱讀,遂彙編成一本書的形式,由本基金會贊助編印出版。
  自2015年本基金會先後贊助出版了戰後第一代台灣作家鍾肇政的情書集《苦雨戀春風》以及鄭煥生的《鄭煥生全集》開始,我就經常思考,站在基金會的立場,這代表著什麼樣的社會責任與使命?
  我認為,文學本身並不是基金會的最終目的;透過文學去追尋台灣這片土地及住民留下的曾經,去更深廣地認識這些過往進而積極正向地迎向未來,這才是基金會想做的事。廣泛的歷史概念可以包含政治史、社會史、文化史,文學史……等等,而文學作品可以反映出某個時期在這片土地發生的大小事以及群體的心志意識、情感、認知、處境……等現象,這適足以幫助我們去建構台灣過去的歷史。
  有關歷史與文學間關係的探討,也不是一天二天的事。從古至今我們都不能簡單地將文學和歷史分開。歷史中有文學的成分,同時文學中也有歷史的事實。無論是歷史還是文學都是以語言文字作為載體記錄下來的。故歷史和文學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但歷史會更加強調真實,而文學則允許虛構的存在。我們當然不會把整個文學作品當成真史,但隨著史學研究領域的拓展與深化,史料範圍不斷擴大,試著從文學中發掘史料也已不是新聞。我們可以說,對歷史的認識,不能欠缺文學,歷史與文學是可以相互印證的。
  在這裡要特別提到黃娟的《楊梅三部曲》作品。1995年,一股想書寫自己童年於楊梅成長歷程的發想成形,促成黃娟開始著手準備大河小說的創作。從2001年第一本《歷史的腳印》到2005年第三本《落土蕃薯》,前後10年,也寫下了足以反映黃娟一生經歷的日治時期、戒嚴時期和旅美生活等三個階段。1995年12月,62歲的黃娟返台,在鍾肇政陪同下回到楊梅實地踏查,拜訪黃厚源等眾多耆老前輩進行田野調查,對作品內提及的地理環境與社會時事的考據,在在都看得出她的努力與用心。在本書的資料集部份,也收錄了有關《楊梅三部曲》的地景、重要人名代號研究,讓讀者在閱讀《楊梅三部曲》時,得以有所參照。
  身為楊梅人,久聞《楊梅三部曲》大作,卻遲遲沒有好好讀過,真覺得汗顏。黃娟大我7、8歲,戰後那段蕭條匱乏的年代,我們有過類似的經歷,懊惱沒有早點閱讀黃娟的書。除了文學本身的賞析,我覺得更有價值的是黃娟這部作品已為台灣歷史留下文學性的史料。雖然是以她自己成長的年代與經歷為本創作,但也不啻是為台灣人寫下這段歷史。希望年輕世代也能透過這部作品,進而增進對台灣過去的認識,讓不同世代的情感與理解再次交融延續。基金會也預定編列經費,贈閱《楊梅三部曲》這部作品。
  再次感謝作者王倩慧用心投入寫作,留下這些資料。閱讀這本《活出愛:黃娟傳》等同導讀了黃娟的一生及其相關作品。王倩慧低調而謙虛,她與黃娟越洋通話近二年,雖未曾謀面,但二人已建立相當的信賴與情誼。這次藉著黃娟自美返台的機會,二人始得見面。本基金會也將進行這本《活出愛:黃娟傳》的發表活動,邀集台灣文學界老中青三代同堂,一起向黃娟致敬。
  最後,本基金會謹以贊助本書出版,保留並流傳當代作家資料供讀者參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