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化之進路文集 : 莊萬壽及其文化學術


向陽等作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出版

2019年2月出版
訂價:700元

 

簡介目次姚榮松序李筱峰序廖振富序

我對《臺灣文化之進路文集》一書編輯過程之體會(代序)

姚榮松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退休教授

  已經超過個把月,想必也有出版的壓力,主要應該怪罪我把徵文啟事漏寄,直到10月下旬才補寄並催稿。洪先生雖然承諾交稿,但因為時程緊迫,我未能在定稿之前,善盡催稿之責,少了一篇巨作,誠為憾事。不過洪先生的誠意,莊教授也完全能心領神會。
  文集出版的關鍵是由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董事李筱峰教授的大力推薦,由基金會出版,交由該會陳朝海及同仁負責執行編輯、校對。其中全書最珍貴的照片,也是編輯版式的考慮關鍵。這期間驚聞李筱峰教授萱堂仙逝,回台南守喪半月,因此到12月4日五位編輯小組始與陳朝海先生會同美術編輯石朝旭、陳純娟夫婦舉行編輯會議,決定書的版式及編校時程,也敲定2月23日為新書發表會,符合莊老師要和生日脫鉤的請求。之後的編務便在《臺灣文化之進路文集》的line群組中進行,包括封面設計的討論。全書彙整後近九十篇,本以為各類子目篇數並不如預期均衡,由於題目多樣,看來有如七寶樓台,琳瑯滿目,應有盡有。再輔以編輯設計的精細加工,諸如:書名由德高望重的鄭欽仁台大名譽教授題字,封面配上名畫家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退休教授施並錫〈莊萬壽側像油畫〉,立體感十足。油畫下列有兩排作者代表姓名,編委也慮及列名是否有大小眼或封面太滿不夠美觀等,但是莊老師每樣都有其周詳考慮,不但堅持書名副題「莊萬壽及其文化學術」一行要極小化,不能喧賓奪主,也堅持兩排作者姓名,「是歷史家重視的史料」,這些問題最後皆由美編一一克服。負責編務的陳朝海先生12月28日在《臺灣文化之進路文集》的line群組留下一段編輯紀錄,可以做為見證:

各位老師:
石朝旭先生已經完成封面設計,一個是封面有列編者,一個沒有,寄上圖檔請大家看看。關於封面文案,因為本書書名的副題――莊萬壽及其文化學術,加上沒有作者列名,莊老師怕會讓人誤以為是莊老師一人之作。因此希望挑選約20位代表性作者列名封面。但是石朝旭先生覺得這樣會使封面過於擁擠,失去美感,但我還是請他試著編排設計看看,因此還會有另一個版本,到時再請大家比較看看哪一個版本適當,謝謝!

  陳先生還特別傳來中研院臺史所最新出版的一本書,書名、主編之下,正平行列有十一位作者姓名,以為參考。最後在見多識廣的李筱峰教授的拍板下,決定採取封面只列書名(連副題)及兩排作者姓名,書脊才列五位編者姓名,並在封底折頁外加一排大寫英文TAIWAN(橫排)與折頁內的副題並列,折頁上有一幅莊萬壽自畫像,以簡單的素描勾勒其眼神(戴眼鏡)及鼻樑、雙唇,下有一行小楷字:2013年1月22日台大醫院6A06房。這樣精心的封面設計,是設計師石先生會同編務組拍板的成果,充分展現莊老師的主體性思維,正如戴寶村教授大作〈愛插代誌事事關心為台灣〉一文所寫的莊老師「愛插代誌」,真的是「天下事,事事關心」。
  從這個小小的編輯側記,讓我感受到一本書的完成,可以是一群人的心血結晶,更需要感激的是近九十篇的作者嘔心瀝血的大作或小作,哪怕是一首詩,一幅題字,一頁書簡,都傳達了台灣文化的要素:真誠的敘述。這就預期本書將成為2019年開春新書攤位上一幅最美麗的風景,因為有莊老師,台灣文化前進之路,才能定格定位,而且後勁無窮。
  廖前館長振富教授及李筱峰董事的序言早在一個月前出爐,我覺得兩篇序言已使本書的出版目的及論述主題呼之欲出,習於慢工細活,以遲到為常業的我,因而遲遲不能下筆,但為不辜負長期視我如手足的莊老師的期望,只好補述這段編輯因緣,讓讀者分享,以為史家之佐證。
  全書的內容包含四個類目,第一類「台灣文化進路」(30篇),第二類莊萬壽的文化教育學術(25篇),第三類書寫莊萬壽(27篇),第四類為書法繪畫(6件)。另加附錄三種:莊萬壽文化小史、最長的一夜:19歲的中秋及莊萬壽年表。其中第一類含八個子題:歷史政治、文化教育、語言、文學戲劇、媒體出版、宗教、鄉土人文、漢文化等。每個子題2〜5篇不等。各篇歸屬均經莊老師親手拍板。第二類則分為三組:即文化(5)、教育(10)、學術(10)。第三類則只有排序,不再分細類,包括莊老師的好友作家李喬、曹永洋、施並錫、池田秀三、王景弘等名家之筆。莊老師的「文教」和「書寫」的另外一個重要意義:就是他和許多同事、好友為推動台灣文化教育本土化而打拚的共同印記。這些文章將成為台灣民主運動史中,同時並存的台灣文化教育的歷史檔案。全書作為文化論述,則近乎一本台灣學進階,兼有人物誌功能;作為祝壽文集,更屬別開生面,熔文化論述、傳記文學、交誼論學、思想剖析於一爐,側繪者有之、持另類觀點者有之、歌頌師恩者有之,皆人情至性之流露,讀者要定位莊教授為台灣文化推手、奠基者、政論家、新國學大師、歷史家抑台灣主體性的舵手?只宜由讀者自行公斷。但是莊老師表示心情沉重,他說「他完全承擔不起」。有幾篇旗幟鮮明的作品,頗能彰顯莊老師一生努力的方向,特別推薦如下,讓讀者細細品味。

李弘祺:「內在關聯性」與史學研究:一個史學的檢討
曾昭明:「中國文化霸權」與「中華型帝國主義」—淺論莊萬壽教授的《中國民族主義與文化霸權》
劉志聰:改變現狀才能維持現狀—美國對中政策豹變與台灣契機
李學圖:開展台灣的新文化與清除在台的中國文化
向 陽:重建台灣國民意識、發皇台灣主體文化
黃光彩:台灣的大學轉型之路—以台師大為例
董芳苑:復興「教會母語」(白話字)之建言
楊 翠:從荊棘地出發—台灣文學/文化主體建構的漫漫長路
盧世祥:當媒體成為社會公害
蘇瑞鏘:台灣宗教信仰主體性與現代性的反思
鄭欽仁:認識「中國」與「中華」的內涵
賴貴三:台灣漢學轉型之路
呂春盛:從台灣觀察「夷夏之辨」在中國歷史上的變態
何義麟:撰寫台灣人祖譜的倡導者

  祝嘏文化本來是「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值得當作文化議題,通過本書的編輯過程,我深刻體驗文化的可塑性,用一點心思,加一點批判,可以有很不一樣的論文集,本書就是一個試驗。我此刻想到的是,一個人幸生轉折的大時代,能有承平的民主生活,晉升文化人,擁有教授頭銜,享受跨世紀先進文明並且還有織夢的權利,對數十年家國,倘若沒有足以自豪的貢獻,也有憂患意識,這些心路歷程,如果沒能及時而完整地記錄下來(包括回憶錄),讓世人分享或子孫傳承,未免白走一遭。但世間的回憶錄,多從表彰自我出發,很少邀請友人對自己批判或指瑕,莊老師是一位少見的台灣學推動者,這本書可視為延續其八十豐厚生命力,為台灣文化找出路的獻禮,是他要獻給台灣社會的禮物。編者愚蒙,總以為台灣俗諺「一兼二顧,摸蜊仔兼洗褲」,能夠雅俗兼備,用這樣的裝禎作為對領航者的獻禮,希望不會有些失禮。

  本書的出版,首先要感謝財團法人吳三連史料基金會的慨然應允,其次感謝莊教授的眾多友人、同學、同鄉、同事、學生及私淑艾者,踴躍賜稿、賜墨,當然也要感謝編輯群(包括莊教授及師大台文所的謝孟珈小姐)、基金會的工作同仁等數月來不眠不休的辛勤付出,還有即時倡議出版計畫的筱峰兄,共同作序的振富兄,幕後推手許俊雅主任及林淑慧教授,沒有這些因緣巧合,就不可能有這本精美文集呈現在讀者眼前,書成之際,也要說一聲:「萬壽伉儷,福如東海,台灣文化,萬壽無疆。」是為序。

2019年元月7日寫於臺北市師大路厲揭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