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_01_01
《台灣史料研究 第1期

1993年2月20日出版
主  編:張炎憲
執行編輯:陳美蓉
定  價:200元,200頁

期數查詢:

 

簡介封面故事 編後語 目次

  二次大戰後,日本學界自我反省,批判戰前的天皇史觀和帝國主義的侵略戰爭,引導日本走向民主社會。反觀台灣,二次大戰後,受到中華民國接收,編入中國體制,失去戰後新時代自我反省批判的機會。數十年來,台灣落入中國的架構中,一直無法突顯出台灣歷史文化的特色。
  民間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成立,象徵一九九○年代,民間力量自我追尋台灣史定位的努力。突破官方的中國本位主義、漢人中心主義和中華文化沙文主義,是今後脫出傳統窠臼,創造出新的歷史文化。在這樣的構想之下,我們創刊《台灣史料研究》,希望能立足於台灣民眾的立場,結合學院和民間,提出學術性的論題,最新的思考方向、訊息,和民間活動,供大家討論指正。
  台灣民眾史專題黃宣範、胡萬川、邱坤良、林美容、楊允言的篇文章,從語言、民間文學、戲劇、曲館,指出台灣學術研究未能本土化的原因,和民眾史研究的重要性。在官方掌控文化解釋權之現實下,台灣歷史文化扭曲而漸漸消失。我們常常利用官方檔案,用官方思考模式,和知識份子的立場,卻自認為是替庶民大眾說話,而忽視庶民大眾自己的觀點。
  這五篇文章分從不同的角度,以民眾生的資料,探討民眾的問題,希望能掌握民眾生活的原貌,修正過去研究上的偏差。這是第一次嘗試,也許內容有所不足,今後我們將從不同角度再深入探討台灣民眾史的問題。
  張良澤<明治前期的台灣關係書誌>,介紹29本藏書,其中寓意深長,暗諷了國民黨來台之後,漠視壓抑台灣研究的心態。
  鍾淑敏介紹日本的外交史料館所藏台灣關係資料,和鄭正活、何義麟、張隆志的海外研究介妱,提供最新的國外資訊,足供國人參考。
  居於台北,常常以台北看台灣,向以為就能代表台灣,這是一種自我膨脹的錯覺。「各縣市相關活動」報導介紹地方人士對於本土文化推動的熱和成果,實令人感佩。
  台語文運動、新大學工作隊和台灣原住民人文研究中心都是新興的社團和研究中心。我們站在民間和族群平等的立場,相當注意這些方面的發展,我們更相信,透過新興的社會運動,才能建立多元化、開放的社會,去除漢人自我中心的觀念。
  劉還月<被焚的神像>,文字雖短,卻道盡平埔族文化被破壞的無奈。
  林漢章二十年來收集台灣古書籍的甘苦,自稱戇人,其實他那份對台灣文物愛護的執著,已突顯國人不重視台灣歷史文化的重大損失。
  我們也介本紹本中心典藏的情況、大事記及捐書、捐款人芳名冊,希望藉此引起更多人的關懷,共同入台灣歷史文化的整理、研究工作。
  本中心剛成立不久,尚在籌備階段,疏漏之處,一定不少,誠懇祈社會諸賢達、前輩能不吝指教,使本中心能順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