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出愛與憧憬的鼓聲──詩人李魁賢專訪1

TLI_p05

時  間:1997年11月7日
地  點:台北勞工教育電台(FM 91.3)

 

 

<聲音>
是什麼樣的一種聲音
無法辨識
無法聽清楚的聲音
不該給予輕視

被輕視的聲音
常會在交談中出現
隱隱約約
好像在什麼地方插進來的
一種細細的魔音
在看不見的地方
被輕視的那種聲音
使全身震顫
是空中的電話線
因強風而擺盪嗎
有時像是在窄巷裡
無風無月的夜裡
一陣碎細的腳步聲
緊跟在身後
附魔一樣地粘在背上
到底是什麼樣的聲音
會迷幻一般的
常在電話中出現
注入虛弱的心房裡
搖搖晃晃

有一天會不會像迷宗一樣
帶領到何處去
大概是從來沒有去過的地方
那時候,朋友們再見吧
那是不許回頭的地方

莊紫蓉1
  這首詩是詩人李魁賢先生於一九八三年發表的作品。平常,我們可以聽到各種聲音,有的聲音很好聽,能夠感動人;有的聲音卻不大好聽,甚至是很刺耳的聲音。在這麼多種聲音當中,有一種是最真、最美的,那就是詩人的聲音。詩人的心聲,都表現在詩裡頭,不過,有時候讀者無法從詩本身瞭解作者所要表達的真正意思,請李魁賢先生談談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好嗎?

李魁賢1
  這首詩所寫的聲音,是一種很恐怖的聲音。在白色恐怖時期,電話被監聽是很常見的事,不只是從事政治或社會運動的人士會被監聽,很多並沒有從事什麼活動的人,也會無緣無故地受到監聽。文學家,從事寫作的,雖然所寫的作品並沒有很強烈的抗爭性,還是經常被監聽,在我們年輕時代,這種情形經常發生。
  一九八三年我寫這首詩時,是在一九八七年解嚴之前,政治上已經有些突破,但,是在天亮之前最黑暗的時期,監聽的情形很嚴重、很普遍,有時候不一定只是聽說而已,自已也會碰到,這是很難忘記的經驗。我本身並不是參與政治、社會運動很深的人,但是長期寫作,自然會關心社會的一些問題,所寫的作品難免有些批判性,也會涉及對弱勢者的同情。在那個時期,有時和朋友在電話裡談話時,會有不知名的第三個聲音出現。當時,我沒有介入政治運動太深,所以並不太驚惶,只是聽到那種聲音,心裡感覺很不好,覺得自已是站在亮處,而那個不知名的第三者站在暗處。
  我完全不知道自已會遭遇到什麼事,那是很特殊的經驗。我這首詩就是在描寫那種心情。


莊紫蓉2
  您這首詩裡有「是空中的電話線」、「常在電話中出現」這樣的句子,這也是很寫實地寫出被監聽的情形。

李魁賢2
  對。那種聲音,有時候似有若無,有時會聽到「喀」的一聲,有時模糊,有時清晰,好像電話線接觸不良一樣。我在詩裡所要表達的是,我們不知道那聲音從何而來,好像在空中飛,隨時在身邊旋繞。所以,寫詩時經常是虛實交錯的。

李魁賢先生
吳濁流獎頒獎典禮
攝於台北市客家
藝文活動中心 1999.05.31
圖片提供:莊紫蓉
b01_7202_1_02_01

莊紫蓉3
  這首詩最後說,有一天這種恐怖的聲音可能會將我們帶到什麼地方去。

李魁賢3
  在白色恐怖時代,電話被監聽之後,就以此為證據而被逮捕,然後下落不明,連家人都不知道,這種事情經常發生。就被害者而言,他根本不知道什麼緣故,就這樣消失了,所以這是很恐怖的聲音。


莊紫蓉4
  李先生是一九三七年出生於淡水嗎?

李魁賢4
  事實上,我是在台北出生的,我的祖先二百多年前就住在淡水了,我們的祖厝是在淡江大學後面淡水水源地一帶,那是我們李家祖先最初的開發地,到了第三、四代祖,就遷移到距離淡水五、六公里的中寮裡開墾。我父親在台北工作,所以我是在台北出生,不過出生後不久,我就回淡水鄉下和祖父母一起住,直到讀幼稚園時才再到台北市。但是,不久遇到戰爭空襲,所以我在台北讀小學一年級時又「疏開」回淡水,就讀水源國小,再到淡水初級中學(今淡水國中)讀書,之後又到台北工專就讀。
  工專畢業後,服預備軍官役,那一年發生八二三砲戰。我八月十五日入伍,到步兵學校報到那天半夜,大家都被叫起來,一人發一把槍,躲到防空洞,聽說那一天就有狀況了,一週後就發生金門八二三砲戰了。我在步兵學校六個月,再到花蓮砲兵學校三個月,接著被派往馬祖,直到退伍。比起金門,馬祖距離中國較遠,情況沒那麼緊張,不過也受到砲擊,當時的砲大都只能打到北竿島,只有一、兩顆砲彈打到馬祖南竿島,打壞了一間廚房而已。

李魁賢先生
《陳秀喜全集》新書發表會
攝於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1997
圖片提供:莊紫蓉
b01_7202_1_02_02

  退伍後,我到中壢泰豐輪胎廠工作了幾個月後,考入南港台灣肥料公司。在台肥公司工作七年當中,有一次被派往瑞士考察,那是我第一次出國,又是到瑞士這麼好的地方,和當時條件很差的台灣,有強烈的對比,給我很深的感觸。離開台肥公司之後,我這二十多年來從事的是替人申請專利的工作。


莊紫蓉5
  您曾經得過英國劍橋國際文學學術院士,請您說明一下。

李魁賢5
  英國劍橋有個傳記中心,專門出版世界各種專業人物的傳記叢書,當時成立了「世界詩人協會」,邀請我為發起人之一,後來改組為「世界文學院」,每二、三年編一本詩人的傳記或作家的名人詞典,最近出到第十三版,蒐集了近千位目前還在從事活動的作家資料。


莊紫蓉6
  您也得過「國際大學榮譽化學哲學博士」,也請您說明一下。

李魁賢6
  那是美國「國際大學基金會」給我的,當時我也不知他們是從那裡得到我的資料,也許是從劍橋那邊取得的資料吧!

李魁賢先生
馬漢茂教授追思會
攝於台北市德國文化中心
1999.07.03
圖片提供:莊紫蓉
b01_7202_1_02_03

莊紫蓉7
  您是學化學工程的,這和寫詩有什麼關係?

李魁賢7
  化學工程這門課程和寫詩是完全不一樣的。我是從初中開始寫詩,太平洋戰爭結束時,我是國小三年級,當時師資很缺乏,有些課程沒有老師來教授,就改成勞動課,所謂勞動課是在校園空地種菜,所以,大約有一年的時間沒有好好上課。很多老師都是晚上到淡水街上學當時所謂的北京話,第二天就回學校教我們。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戰後復課的第一天,看到老師發給我們「ㄅㄆㄇㄈ」的講義,和以前讀的「アイウエオ」完全不同,感覺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就像我們現在看到阿拉伯文那種感受一樣。
  戰後,師資不夠,而且很多從中國大陸來的老師,不一定有教師資格,只因會講北京話就來教書,其實哪裡是北京話?他們的各省口音腔調濃重,所以,我初一上學期都聽不懂老師的話,到了下學期才漸漸聽懂。當時我最感頭痛的是作文,因為認識的字有限,不知如何下筆。為瞭解決這個困難,我自已很認真地看課外讀物,多少接觸文學作品,於是開始對文學感興趣。
  我第一次在《野風》文藝綜合雜誌發表詩作是一九五三年,我初三的時候。進入工專讀書,所學的是硬梆梆的化工,和感性的文學完全不同。那時我的課業很繁重,從週一到週六,每天滿滿八堂課,不過,喜愛文學就像吃鴉片一樣會上癮,所以,我還是盡量抽時間看書。當時工專圖書館裡有中國三○年代作家的書,魯迅、老捨、沈從文等人的作品,我就是在台北工專讀書的時候看的。


<霧來的時候>
在飄浮的霧中
你看得見我的臉嗎

眼睛相對的時候
焦點和霧一樣
會游移
距離愈遠
才能看得愈清楚

記憶常會在
思慕的底片上自動顯像
霧來的時候
竟然也會無端模糊起來嗎

我只想知道
遠到看不見人影的夢中
你看得見我的臉嗎

莊紫蓉8
  李先生說:愛文學像吃鴉片一樣,會上癮。這樣的比喻很有意思。我們再來讀一首李魁賢先生的詩。
  人,總是很有限的,有時受限於外在環境;有時受到自已內心的限制,往往不能看見或看不清楚事物。您一九九二年所寫的這首<霧來的時候>,寫作動機是什麼?

李魁賢8
  你的說法,我很有同感,有時我們認為將事情看得很清楚了,事實上是不清楚的;有時以為看不清楚,卻看清楚了,這好像有點矛盾,其實是一種辯證。照道理說,兩人在一起時,彼此應該看得比較清楚才對,可是往往卻是在分開時才能看清楚對方。以這種現象來看其他的物象或事情,情況也一樣,目前正在發展的事,我們親身體驗,好像十分瞭解,但是,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再回想那一段歷史,可能更清楚。有一個時期我喜歡用這種矛盾或辯證法的方式寫詩,看起來好像是寫個人的感情,其實是和社會各種現象交叉表現。所以,詩是找出各種事物的共相,將那些共相的要素表達出來,這樣,暗示的意義較廣,可以把它看作個人的事件,也可以看作社會事件。
  我寫這首詩所要表達的就是你剛才所講的,人所能看到的實在很有限,有人自以為看得很清楚,事實上不瞭解的事情還很多。而不在事情當中的人,好像對那件事不清楚,但是「旁觀者清」,說不定反而更清楚。
                    


 莊紫蓉9
  霧,會漂游移動,也會影響我們對事物的瞭解。

李魁賢9
  對,霧會移動,當霧來的時候,我們看不清事物,當霧移走時,那些事物又清晰可見,所以,這是一種很特殊的狀態:好像看不見,又似乎可以看見。但是,在霧以外的人卻看得很清楚。


<相思樹>

只有唱
悠閒的歌


堅忍寒霜
把相思淚
凝聚成樹葉
一一落地

每天
掃落葉 發現

在懷念中
每天抽出新芽

我知道
沒有愛情鳥
只有
相思樹

莊紫蓉10
  在霧當中,看不清事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就是這種狀況。
  我們再來讀一首李先生的詩──<相思樹>。
  這首詩好像描寫愛情,也可能不只是描寫愛情而已。如果單純地以抒寫愛情來看,它是不是表達「沒有永恆不變的愛情」這個意思?鳥代表愛情,牠飛來又飛走,愛情也是這樣,來了又去了,而相思樹一直站在那裡,當鳥飛來,帶來愛情,有一天,鳥飛走,帶走愛情,然而,曾經發生過的愛情,令相思樹永遠懷念。這樣的解讀對嗎?

李魁賢10
  如果以愛情詩來看這首詩,也可以。鳥會唱歌、會表現,牠唱得很好聽,但是,愛情不是用唱的,所以我的結論是:「沒有愛情鳥」。樹,一直站在那裡,樹葉就像相思淚,一滴滴掉下來,當新芽抽出時,好像愛又長出來了。

李魁賢著作書影


圖片提供:莊紫蓉
b01_7202_1_02_04

  這首詩表面上是在講愛情,但是如果擴大來看,就牽涉到存在和實質的問題。存在的事物往往是較為表面性,實質的東西則較深刻。我們聽到鳥唱歌唱得很好聽,以為這樣快樂歌唱就是愛情,但是,鳥會飛來飛去,不會落實,所唱的歌也是一下子就過去了。而真正受過挫折,經過相思苦的愛情,則較為實在,雖然會落淚,但是愛會像樹葉發新芽一樣再生出來,繼續再產生新的生命。擴大來看,人生很多現象也是如此,當我們觀察事物時,要看到實質的部分,因為表面存在的事物,總是較為短暫的。


 莊紫蓉11
  這首詩,表面是在講愛情,但是仔細分析,它探討了人生各種現象的實質問題,有雙重意義。
  李先生從中學時代開始寫詩,已經出版了十一本詩集,一九七五年獲頒第三屆吳濁流新詩獎,一九八二年得到義大利藝術大學文學傑出獎,這是什麼性質的獎?

李魁賢11
  那是義大利藝術大學主動寫信給我,表示要頒這個獎給我,我想,他們也是從英國劍橋傳記中心取得我的資料。當時他們正在編寫亞洲文學史,其中一部分會寫到台灣。後來我也收到這個獎的證書,但是亞洲文學史一直沒有編寫出版,我曾經寫信問文學史的事,他們表示必須再擴大蒐集資料,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以後我就沒有再和他們聯絡,也不知道亞洲文學史出版了沒有。


莊紫蓉12
  一九九六年,李先生得到榮後詩獎,由此可見,李先生的詩,得到國內、國外的欣賞與肯定。

李魁賢12
  今年,我的朋友劉國棟將我的詩譯成英文,出版了一本中英對照的詩集《愛是我的信仰》。我將這本詩集寄給很多和我有來往的外國詩人朋友,印度有個《國際詩人》月刊的編輯很喜歡我那些詩,今年(一九九七年)開始,那本雜誌每一期發表我的一首詩。這個雜誌社從三年前開始,每年編一本世界詩選,去年和今年的詩選都選了我的詩。今年他們改變出版計劃,打算出詩人叢書,從世界各國的詩人當中,選出十位詩人,為每一位詩人出一本專論,包括生平、作品評論、特質等等。他們寫信告訴我,第一本就要出我的專論,同時要頒給我一九九七年世界詩人傑出獎,明年(一九九八年)頒獎時,希望我能去領獎。今年這個獎是頒給一位八十四歲的印度老詩人。


<留鳥>
我的朋友還在監獄裡

不學候鳥
追求自由的季節
尋找適應的新生地
寧願
反哺軟弱的鄉土

我的朋友還在監獄裡

斂翅成為失語症的留鳥
放棄語言,也
放棄海拔的記憶,也
放棄隨風飄舉的訓練
寧願
反芻鄉土的軟弱

我的朋友還在監獄裡

莊紫蓉13
  很高興聽到這個消息,讓我們分享李先生的榮譽。
  李魁賢先生的詩,關心的層面很廣,對台灣這塊土地以及台灣人更是特別關懷,我們再來看他的一首詩──<留鳥>。
  這首詩寫於解嚴前,是一九八四年的作品。我們知道,在戒嚴時期,整個台灣就像個大監獄,人民常被監聽,有很多不自由的地方。不過,雖然這麼不自由,我還是寧願住在這裡,因為這是我的鄉土,我的朋友都在這裡。您寫這首詩時,是怎麼樣的心情?

李魁賢13
  這首詩是醞釀很久才寫的。一九七六年,鄉土文學論戰之後,很多文學界的朋友,從文學走向政治活動,例如王拓、楊青矗,後來他們先後入獄,之後,有人出獄,有人還在監獄裡,對這些情形,我心中有很多感觸。一九八四年過年時,放假在家裡,想起很多朋友,引發不少感受,於是連續寫了三首有關監獄的詩,<留鳥>是其中一首。
  「我的朋友還在監獄裡」是一句很寫實的話,卻包括著相當深刻的意義。在白色恐怖時代,如果有朋友被捕入獄,大部分的人都會和他劃清界限,不承認有這個朋友。也有詩人曾經提到某人,當那個人入獄之後,就把那人的名字劃掉,是有這樣的例子。我個人沒有膽量也沒有能力參與政治活動,但是對於朋友拚著性命從事各種活動,我是非常欽佩的,無論如何,我在精神上都是和他們站在一起的。所以,「我的朋友」還在監獄裡,有這樣的含意。
  另外,留鳥和候鳥是相對的,候鳥會因季節改變而飛去尋找適合居住的所在,留鳥則不一樣,認定這裡就是自已的住處,不管氣候再差,還是要留在此地。我就是用這兩種不同習性的鳥,來形容那些為台灣鄉土文學打拚的作家朋友,他們不肯離開台灣,堅持為這塊土地付出,結果卻被關在監獄裡,他們為台灣受苦受難。我寫這首詩,主要用精神力量懷念這些朋友,同時支持他們所做的工作。


<海邊暮情>
海邊
有人在垂釣
釣走晚霞
剩下沒有血色的暮靄

海邊
有人在烤肉
把黃昏
和黃昏的故鄉
愈烤愈黑

沒有人聽見
波浪傾訴
徒然到處流浪
無處上岸的辛酸

沒有人看見
波浪無奈
沿岸抗議遊行後
被強制驅離的疲勞

老天沒有講一句話
只是閉上眼睛

莊紫蓉14
  李先生除了寫詩之外,也翻譯不少外國的作品,一九九四年桂冠出版社就為李魁賢出版了一套三本裡爾克詩集。同時,李先生也是位評論家,一九八四年,獲笠詩社的評論獎,一九八六年,獲巫永福評論獎。一九九四年到一九九六年擔任台灣筆會會長,這些都是詩人李魁賢先生的成就。
  我們再讀一首李先生的詩──<海邊暮情>。
  「沒有講一句話」,可以表達很多意思,最深刻的愛、深沈的同情,或是最重的抗議,都可以「沈默」來表示。您這首詩所要表達的是什麼?

李魁賢14
  我寫這首詩的心情是很沈重的。那個時期我寫了不少風景的詩,試圖以風景的觀察來表現我的心境,傾向德國的即物主義以物象和內心交融的表現,這種寫法比較特殊。一般描寫風景時,只是寫風景的外在現象,如果用風景來寫心境,以風物表現心情,就有外在與內在的交流。此外,在這首詩裡,我還表達了環保、台灣政治現實的情況。最後兩句
「老天沒有講一句話/只是閉上眼睛」,是很大的抗議。
  至於這首詩所寫的現實風景,那是一次到八里海邊看海的經驗,晚霞很美,有人在那兒垂釣。我看到夕陽西沈,好像被釣魚人釣走晚霞,天色逐漸轉暗。海邊也有人在烤肉,烤肉的火冒出的黑煙,似乎整個天空都被烤黑了。轉頭看海裡的波浪,想到當時(一九九二年)台灣社會許多示威遊行,也想到不少人在海外不得返鄉,就像那波浪沿著海岸流
浪而不能上岸,海岸好像禁區,自己的鄉土被阻擋隔離。對於政權的阻礙,人民是無奈的,無法衝破權力的界限,無法達到自已的目的或理想。
  最後兩句,說起來也是描寫風景,因為天暗了之後,好像老天閉上眼睛什麼都看不到。但是,這兩句話還表達出一種抗議,自已的鄉親不能回來,人民示威遊行卻被強制驅離,對這種情況,老天居然一句話都不說,甚至閉上眼睛不看。這首詩的題目是很抒情的,我也盡量用抒情的筆調來寫,不過,那心情是沈重的,也多少表達出不滿的情緒。


莊紫蓉15
  一首好詩,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讀出不同的意義,就像這首<海邊暮情>,把它當作純寫風景的詩,也是很寫實的,如果再深一層探討,則有社會關懷和抗議精神。
  您曾經提到,愛與孤獨是寫作的兩大支點。愛,包括對人類、對土地的愛,至於孤獨,有各種不同的情況,您對孤獨有什麼看法?

李魁賢先生
陳秀喜詩獎評審會
1998.04.26
圖片提供:莊紫蓉
b01_7202_1_02_05

李魁賢15
  一般所謂的「孤獨」是孤僻、不合群。我所說的孤獨是心靈上的,這個概念是從德國詩人裡爾克來的。他在《給年輕詩人的書簡》這本書裡談到:一個人孤獨的時候,他的世界最大。這句話乍聽之下似乎是矛盾的,但是仔細想想,卻有道理。我們平常生活當中,免不了和外在的人事物接觸,這接觸會使彼此間的距離縮短,產生糾葛,限制了個人的活動空間。當一個人孤獨時,
不必考慮任何外在的拘束,或利害關係,心靈將會放大,思考或觀察任何事物,就不會受到牽制,心靈的空間就很開闊。所以,我所謂的孤獨是就心靈而言,不受太多的牽制,完全沒有束縛。我們寫詩,如果能夠以孤獨的心靈來觀察事物,所看的事物將更開闊。至於愛,不只是愛人類,也愛天下事物,站在這樣的立場來觀察,比較不會受限於習慣性的概念,比較不會有社會功利思想。我曾經說過,寫詩最好保持小孩子第一次看到事物的那種新奇的心情,那個世界是最美的。


莊紫蓉
  我們長大之後,受到習慣性的概念,或是功利思想的限制,似乎很難回到孩童的純真世界,這可能得靠自已修養才
能達到了。
  李先生對台灣這塊土地的愛,從他的多首詩作當中可以看出來,他有十幾首詩都提到「鼓聲」,這鼓聲象徵著憧憬
和莊嚴,也象徵詩人的生命融入台灣的生命,因而超越極限,使生命更堅強。最後我們來讀李魁賢先生寫於一九九二年
的一首詩──<百年憧憬>。

<百年憧憬>
百年是永久的隱喻
正如鼓聲隱喻著
憧憬和莊嚴

生命起始於憧憬的愛
愛使生命堅強
創作起源於莊嚴的愛
愛使創作昂揚

百年是生命的極限
然而 極限被超越了
因為我的生命融入妳的生命
然而 極限被突破了
因為我們的生命融入台灣的生命

百年成為和諧的起點
充滿著憧憬和莊嚴
在鼓聲中揭開了序幕

 (本文刊登於一九九八年春夏季號《台灣新文學》第十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