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雨新與台灣戰後民主運動

文/陳菊

前言

  本文為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於1994年舉辦的「台灣人物與歷史講座」系列中,邀請陳菊女士談郭雨新先生的演講內容。陳菊女士擔任郭雨新先生的祕書十年之久,從事人權工作多年,美麗島事件後坐牢六年二個月。月旦出版社曾為她出版《黑牢嫁妝》一書,敘述她這幾年的心路歷程。陳菊女士很早就投入台灣的政治運動,可以說是老一輩和年輕一輩政治運動者之間溝通的橋樑,在台灣政治運動史上,佔有一席之地。郭雨新先生是戰後台灣民主運動承先啟後的重要人物,日治時代得到林本源家族的協助,就讀台北帝國大學,戰後參與很多政治運動,是省議會五虎將之一。陳菊女士擔任他的祕書之後,很多年輕人以及政治人物都透過陳菊女士才認識郭雨新先生,對郭雨新先生海外的朋友,陳菊女士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由她來講郭雨新先生是最好的人選。

  郭雨新先生和吳三連先生在台灣近代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台灣人民將會對這些老前輩懷著感念的心情。過去,在受到壓制的年代,許多新生代勇於挺身而出,參與台灣的民主運動,例如我就是在十九歲時投入民主運動。今晚,看到在座有這麼多位年輕朋友,也有女性朋友來參加這個演講會,我感到特別高興與安慰。

沒有郭雨新就沒有陳菊

  郭雨新先生和我個人的關係非常密切,可以說是創造我命運的人,我常講:「沒有郭雨新,就沒有陳菊。」

  郭雨新先生和我都是宜蘭人,他是我父親及祖父的朋友。在台灣農民的心目中,郭雨新先生是農民的代言者,在那樣的年代當中,台灣農民有很多心酸,郭雨新先生在省議會為台灣農民奔走、請願,說出他們痛苦的處境,所以,宜蘭很多農民都十分感念他,連三歲小孩都知道他。在郭雨新先生擔任省議員的二十五年當中,每個宜蘭鄉親每年春節都會收到郭先生贈送的「春牛圖」,宜蘭人都曉得「春牛圖的郭雨新」。我,一個宜蘭農家女孩,當然從小就知道這位台灣農民的代言人郭雨新先生。

  二十五年前,台灣的政治環境非常封閉與專制,人民受到很大的壓迫,郭雨新先生原來的祕書可能因為受到情治單位的干擾而離開他。當時我就讀世界新專一年級,郭雨新先生希望我利用週六、週日幫他處理一些日常事務以及省民請願的事。基於他是我父執輩的朋友,在他尚未找到新祕書之前,我當然義不容辭地答應幫忙,沒想到我一幫忙就是十年,從此和台灣民主運動不可分割。因為郭雨新先生的特質與精神,以及他對台灣民主運動的付出,才能夠吸引及影響像我這麼平凡的農家子弟追隨他投入台灣民主運動。我十九歲以後的命運,和郭雨新先生有很大的關係,今天我來談他,內心有很多感謝,也有不少感觸。

當年的政治環境

  郭雨新先生擔任台灣省議員時,台灣的政治環境和現在截然不同,當時所謂的「黨外」,除了郭雨新先生之外,只有餘登發、許世賢、郭國基、吳三連、李源棧等少數幾位,以他們的力量要對抗國民黨是非常不容易的。在國民黨大量做票,極度不公平的選舉基礎上,郭雨新先生能夠連續當選五屆、二十五年的省議員,可見他背後雄厚的民意基礎。

  當年,國民黨用各種威脅利誘的方式對待黨外人士,吳三連先生乃棄政從商,離開反抗陣營的第一線,在幕後關心台灣的民主運動。高玉樹先生當選台北市長之後,也不能堅持反抗的黨外精神,郭國基先生則在奮鬥之後過世了。在那樣的政治環境之下,郭雨新先生卻能夠扺抗一切的威脅和利誘,堅持自己的立場,保持台灣人的反抗精神,讓台灣的民主香火得以承續,這是他最重要的貢獻。

  那時候,台灣仍在戒嚴之下,國會仍未改選,從中國大陸來台灣,不能代表台灣民意的立法委員和國大代表「死豬占砧」,阻礙了台灣的民主運動。一九七五年,第一次立法委員增補選,郭雨新先生正好離開省議會,面臨是否要參選第一選區(宜蘭縣、基隆市、台北縣)的抉擇。當時已六十七、八歲的郭先生,似乎不必再辛苦地站到運動的第一線,但是也有人認為台灣第一次立法委員的增補選,在台灣的民主運動上有歷史性的意義,建議郭雨新先生參選,當時國民黨大老曾經以讓長期被禁止離開台灣的郭先生出國,並且使郭先生經營的航運公司不受阻礙為條件,要求郭先生不要參選立委。後來,郭先生和夫人及吳三連先生等人商量之後,決定出馬競選。當時由黃信介擔任發行人,康寧祥擔任社長、張俊宏擔任總編輯的《台灣政論》雜誌負責郭雨新先生全部的競選文宣,其中有一句文宣至今仍令我十分懷念:「老兵最後一戰,豈能任他凋零?」其競選文宣並且提出很多問題,刊出郭雨新先生從政以來的一些感人的照片,那是相當精緻的文宣。

  郭雨新先生在一九七五年的參選,對台灣民主運動有傷害,也有很大的影響。國民黨在台北縣、宜蘭縣和基隆市全面封鎖,到處有黑函抹黑郭先生,郭雨新先生平常的支持者都受到雙倍的壓迫,沒有人敢公開支持他。那次的選舉讓大家感受到國民黨壓抑台灣民主運動的龐大勢力,讓郭先生感受到莫大的恐懼與威脅。我個人參與那次選舉的助選活動,內心感到非常痛苦,沒想到擔任省議員二十幾年之久的郭雨新先生,在參加立委競選時,竟然如此孤獨、如此艱苦!

郭雨新高票落選,新生代崛起

  在郭雨新參與選戰,孤軍奮鬥時,有一批新生代站出來為郭先生助選,例如邱義仁、吳乃德、吳乃仁、林正傑、田秋董、謝明達、蕭裕珍、周宏憲、周婉窈、黃毓秀、范巽綠等人,他們從二十年前投入台灣民主運動,直到今天都沒有離開這個陣營,仍然堅持台灣人的精神。在台灣社會非常黑暗的年代,郭雨新先生能夠讓老中青三代民主運動者結合,使台灣民主運動不致於因為受到過度壓迫、或恐懼的環境而完全被消滅,這是郭先生在台灣民主運動史上的意義。

  過去,郭雨新先生參選省議員時,每次都以高票當選,但是,一九七五年的立委競選,他落選了,這對郭先生是很大的打擊。投票前一天,宜蘭縣一群民眾在街上燃放鞭炮,高喊「郭雨新當選」,情況非常熱烈,我們認為在這麼強大的民意基礎上,郭雨新先生應該有機會當選,但是我們也不敢太樂觀。第二天投票日,郭先生回台北縣投票,我在郭先生宜蘭的競選總部,從早到晚一直接到報告買票、做票的電話。下午六點以後,我們不斷接獲某些投開票所有舞弊行為的報告,我就到附近壯圍鄉被群眾懷疑有舞弊行為的幾個投開票所,要求工作人將廢票重新看過,結果從三百八十多張廢票中再取出郭先生一百七十多張票。看到這種情形,我感到非常悲觀,知道郭雨新先生要當選是很困難了。

  當晚,開票結果,郭先生得到八萬多張廢票而落選了,宜蘭民眾非常憤怒與不滿,到宜蘭縣選委會抗議,卻被消防車用水驅離,群眾淋得濕淋淋的跑回郭先生的競選總部,這個情形對我來說是很大的衝擊,一方面,我沒有勇氣帶領群眾去抗議,自己十分自責;另一方面,群眾的勇氣很令我感動。記得當時正在夏威夷的監察委員陶百川先生曾寫一篇文章登在《中國時報》,他說知道郭雨新先生落選,廢票有八萬多張,他感到非常難過和不平。

  一個禮拜後,郭雨新先生回宜蘭謝票時,宜蘭民眾悲憤的情況,對陪同郭先生謝票的邱義仁、蕭裕珍等新生代,都有很大的影響,尤其是邱義仁在投當天去監票時,因指出有人重複投票而挨打,看到選舉如此不公平,對一個年輕的影響是很大的。

  郭雨新先生競選立委失敗後,姚嘉文和林義雄認為當時也參選的林榮三有明顯的賄選情形,應該對林榮三進行法律訴訟,這是台灣選舉運動史上,第一次對選舉的不公平提出法律訴訟。他們兩人並將這次選舉及訴訟經過寫成《虎落平陽》一書,這也是台灣第一次出版有關反對運動的書,當時司馬文武先生曾在《自立晚報》寫一篇文章,表示這是台灣民主運動史上的大事。這本書將選舉以及訴訟經過清楚地記錄下來,對歷史學者來說,這是很重要的記錄,也能夠讓以後的年輕人能夠瞭解在一九七○年代台灣的選舉有那麼多黑暗的事。

郭雨新對民主與人權的貢獻

  郭雨新先生是海內外台灣民主運動者之間的溝通橋樑,因為生意往來,郭先生經常赴日,和黃昭堂教授、許世楷教授、郭榮桔先生等人都有密切的關係。在三十多年前,台灣的黨外人士膽敢和海外的台獨運動者接觸,是需要很大勇氣的,大約二十三年前,因為郭先生的關係,我和海外台獨運動者也建立起深厚的交往。郭雨新先生把台灣民主運動的戰場拉長,將海內外的民主運動結合,並且讓海外台灣人子弟以及關心台灣民主運動和人權的國際人士瞭解島內民主運動的奮鬥過程或黨外人士被逮補的情形,使台灣的民主運動不致於太孤單。在一九七九年美麗島事件以前,台灣的民主運動者有的逃亡、有的遭逮補監禁,許多人家破人亡,透過郭雨新先生所建立的和海外台灣人運動的管道,把台灣政治犯的名單,以及他們在黑牢裡面所受的痛苦傳達到海外。經由美國、英國、日本等等國際人權工作者、外國留學生、駐台美軍、施明德夫人艾琳達等人的協助,讓國際間的人權團體知道台灣政治犯的遭遇。

  海外台灣人運動透過郭雨新先生而對島內民主運動的情況更加瞭,因而促進海外台灣人的運動更蓬勃,更緊密結合。透過海外台灣人的奔走,使國際間更瞭解台灣政府壓迫人權的事實,瞭解台灣民主運動過程中的艱難。對台灣的民主和人權,郭雨新先生有一定的貢獻。

  在郭雨新先生那個年代,不像現在有清楚的統獨對立,所有的力量都用在對抗專制的統治政權,並沒有清楚的提到台灣的前途,只提出「台灣人民自決」而已,這對當時的國民黨已經是很大的挑戰。我認為郭雨新先生有台灣獨立的思想,但是當時的環境不允許他明確地把這個想法講出來。美麗島事件後,我們在接受審判時,也只是提出「台灣人民自決」,記得當時審問我的軍法官就在法庭問我是不是台獨份子,我的回答是:「如果台灣一千八百萬人可以自己決定自己的前途和命運就是台獨,那麼,我是台獨份子。」這樣來看,台灣的民主運動分成好幾個階段,郭雨新先生他們那個階段,有清楚的台灣意識,認識到台灣人民必須經由自己的奮鬥和努力,獨立在國際間不受中國的壓迫,台灣人才有前途,但是,他們的時代不像今天這麼自由,可以清楚地討論台灣人的前途。郭雨新和吳三連先生等人把台灣人的意識、反抗精神,以及台灣人的氣節和堅持傳承下來,我們才能承續台灣獨立運動的香火。

郭雨新先生的言行與風範

  追隨郭先生的期間,我有機會目睹他的家居生活,愈加對郭先生佩服。郭先生事母至孝,每天清晨的第一件事,就是親端燕窩湯或木耳湯送至老母親的房間。平常在家用餐時,郭先生全家一定等幫忙做飯的女傭上桌,大家才一起禱告和開飯,當宜蘭鄉親農民來找他時,郭先生總是用親切和藹的態度對待他們,他這種平等待人的精神,對我有很深的影響。每當民主運動前輩或政治犯來拜訪他時,郭先生總是讓我們這些新生代一起參與討論。有時他不贊同我們處理事情的方式時,只是要我們再思考,未曾疾言厲色地斥責,這是台灣老一輩政治人物的風範。因此,郭雨新先生除了對台灣民主運動的貢獻之外,他的言行與風範也影響了追隨他的人。

  當年彭明敏教授發表〈台灣獨立宣言〉而遭逮捕,經特赦後受到軟禁,後來在許多朋友的幫助之下離開台灣到達瑞典,國民黨認為郭雨新先生和這件事有關,就開始派特務二十四小時跟蹤郭先生。我擔任郭先生的祕書後,無意間發現郭先生的座車被跟蹤時,幾乎不能想像出現在電影中的驚險鏡頭,會在台灣這塊純樸的島嶼上演,我氣急敗壞告訴郭先生我的發現。郭先生這才告訴我,他已被跟蹤很久了,唯恐我驚慌,暫時沒讓我知悉,然後郭先生反問我是否害怕?並告訴我「強將手下無弱兵」。這件事讓我體認到作為一個「黨外」及人身自由被剝奪的種種不平。

郭雨新先生的晚年

  一九七七年,郭雨新先生離開台灣,前往美國,我們看到這麼一位長者,在那樣的時空之下,遭遇很多痛苦和悲哀,最後,帶著失望和無奈的心情離開台灣。郭先生到美國後,最初和台灣人運動緊密地結合,但是因為個性、訓練和風格的不同,海外台灣人運動者之間對獨立和自決有所紛爭。在海外從事台灣人運動,沒有立即的危險和壓迫,可以清楚地指出運動的目標和台灣前途的選擇,所以他們明確地提出台灣人要獨立建國。相對地,長期在島內受到壓迫的郭雨新先生,對台灣前途的主張就有些差異,他在海外提出台灣人民自決的主張,和相同主張的一群人組成海外台灣民主運動海外同盟,透過《海外民主通訊》,立即將島內民主運動的情況傳達到海外,例如一九七七年中壢事件,一九七八年中美建交,台灣的國大代表和立法委員選舉臨時中止,一九七九年年初,余登發先生和他兒子余瑞言先生被補等事件,我們在島內的人都想辦法立刻讓郭雨新先生瞭解。郭先生把這些訊息傳播出去,使海外台灣人對台灣島內的情況有所瞭解,並給予金錢等各方面的幫助。由於海外台灣運動者的努力與支持,使得島內的台灣民主運動者不至於太孤單,這是郭雨新先生對台灣民主運動所付出的最後努力與貢獻。

  從台灣民主運動的過程來看,一九七七年的中壢事件是延續自一九七五年郭雨新先生參選立委落選後民眾的抗議事件。郭先生離開台灣之後,島內民主運動的棒子就交到姚嘉文、林義雄、張俊宏、許信良和施明德等中生代手中。一九七九年初余登發先生和余瑞言先生被捕,這時黨外的重要領航者不在島內,中生代第一次面臨考驗。當余登發先生被捕時,黨外面臨「日頭赤炎炎,隨人顧性命」或「團結對抗國民黨」這兩種選擇,後來,大家決定聚集高雄橋頭和高雄縣民以及余家站在一起,對抗國民黨。黃順興、許信良、林義雄、邱連輝、張春男、陳婉真、賀端蕃、施明德、艾琳達、蕭裕珍和我,帶著悲壯的心情準備隨時被捕。到高雄遊行,這是台灣在戒嚴下第一次的示威抗議,在台灣歷史上有重大的意義。

  一九七九年發生美麗島事件,當時郭雨新先生在美國,沒有參與這個事件,但是,後來接受軍法審判的八個政治犯當中,張俊宏、林義雄、姚嘉文、黃信介、和我五個人都和郭先生有十分密切的關係。美麗島事件對郭先生造成很大的打擊,他因為自己沒有參與而感到愧疚,而參與這個事件的黨外人士多數和他有深厚關係,他竟不能與之共同赴難,心裡感到十分難過。一九八七年我到美國,在華盛頓見到郭雨新先生的女兒,知道郭先生受到美麗島事件以及一九八○年林家血案的打擊很大,心境非常淒涼。

  一九七八年,郭雨新曾被海外台灣人擁護選總統,讓台灣的統治者知道台灣人也可以做為國家的領導者,此事具有象徵意義。除此之外,在美國的郭先生和當地的台灣人運動者的做法不十分相合,他的政治理想以及對民主運動的堅持不一定被海外台灣獨立運動者所瞭解,因而曾被批評為太過溫和。我能夠瞭解海外台灣獨立運動者在那麼自由的時空下勇敢地喊出台灣人的聲音;我更能夠瞭解郭雨新先生長期在島內受到那麼多的壓迫,因而十分珍惜民主的成果,自認為他這樣的做法可能對台灣更好,所以,他並沒有做到海外台灣人對他的期望。

  一九八五年八月二日,郭雨新先生過世了,我在監獄裡得知這個消息,心中非常難過,想起一九七九年我去美國時,郭先生希望我留在美國,但是我因為沒有辦法適應海外台灣人運動的複雜狀況而回到台灣,在郭先生最需要我時,我卻沒有留在他身邊。當初,假使我照郭先生的意思留在美國,也許就不必遭受恐怖的軍法審判,也不必坐牢,但是,當我的同志因美麗島事件而被逮補時,如果我單獨留在美國,我想我的痛苦一定加倍於遭受監禁,因此,我很高興我回到台灣。我這樣的心情,郭先生一定能夠瞭解。

  郭雨新先生過世時,我在牢裡寫下這首輓詞:「十載追隨先生,承蒙嚴正教誨,心掛鄉土,向未敢或忘。先生憾逝天涯,我則身繫囹圄,兩代悲劇,蒼涼欲誰語?」郭先生走了,他的遺體則依遺言運回他所深愛的故鄉台灣安葬。

結語

  郭雨新先生畢業於帝國大學農經系,具有企業方面的才能,如果專心從商,將會在企業上有一番成就。但是,他卻把心力用在台灣的民主運動,沒有留下什麼財富給後代子孫。只要他肯稍加妥協,在他一生當中有很多致富的機會,然而,他堅持自己的理想,抗拒威脅利誘,表現台灣政治人物的良好風範。

  在政治環境那麼恐怖的年代,不少台灣人對國民黨只是消極的扺抗而不敢挺身而出。郭雨新先生則有台灣人的使命感,雖然經過雷震等人籌組反對黨失敗等種種挫折,他仍然堅持自己的立場和反對者的風格,讓我們看到台灣的民主前輩當中,還有人這樣的堅持,是我們精神上的很好典範。

  郭雨新先生是宜蘭人,從日據時代的蔣渭水先生到郭雨新先生、林義雄、陳定南、游錫(*昆)等諸位先生,宜蘭地區的民主運動有一定的傳承,這是郭雨新先生他們所建立的,這和其他地區的各據山頭或家族政治有很大的不同。郭先生在從事民主運動的過程中,非常重視民主運動的倫理,這種倫理觀念到今天仍然如此,宜蘭地區的民主運動人士都以「宜蘭」為正統,他們有壓力也有驕傲,為台灣的民主運動建立了「傳賢不傳子」的風範。

  從六○年代開始,只有郭雨新先生一直是黨外的重要領導人物,影響無數台灣黨外的中生代和新生代,投入台灣民主運動,並且堅持到今天都沒有離開。我們可以說,郭先生對台灣民主運動的影響既深且遠。

  郭雨新先生不是革命份子而是溫和的改革者,在他那個年代,一個溫和的改革者能夠抗拒國民黨龐大的壓力,能夠扺擋國民黨的威迫,郭先生堅持反對者的精神和立場是值得我們感佩的。

  因為有郭雨新先生,我才可能參與台灣的民主運動,使我有兩次被逮捕的經驗,坐牢六年又兩個月,參與了台灣自一九六八年以來的重要歷史事件。我非常感謝給我最多教導和鼓勵,豐富了我的生命,締造我的命運的郭雨新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