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化之進路文集 : 莊萬壽及其文化學術


向陽等作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出版

2019年2月出版
訂價:700元

 

簡介目次姚榮松序李筱峰序廖振富序

《臺灣文化之進路文集》序

廖振富
前國立台灣文學館館長

  莊萬壽教授是我的業師,從1978年在課堂上受教迄今恰好40年,多年來我與老師保持密切聯繫,對老師的個性、思想都有一定的認識,更感佩老師長期為台灣文化及台灣主體性的建構奮鬥不懈。去年老師發現罹患癌症,心境益加迫切,老師友人與門生有感於台灣社會的現實環境,距離理想仍十分遙遠,於是共同商議,以祝福老師的名義,催生這本《臺灣文化之進路文集:莊萬壽及其文化學術》,希望本書的出版,能再度匯聚台灣主體文化的豐沛能量,進而引發各界更多思考與討論。
  我個人因為研究興趣屬於文學範疇,對老師的思想性論述並無能力置喙,但因受老師之命,希望能為本書撰寫序文,我不忍違背老師的要求,卻為此躊躇良久,思考再三,勉強只能就台灣文化的建構問題談一些淺薄的看法。
  論及台灣文化主體性的建構,最容易遭受的批評是所謂的「去中國化」,造成這種誤解,則是源自中國認同與台灣認同的差異。從台灣主體觀點而言,所謂台灣文化,是指所有生活在這塊土地上所有族群所共同組成的文化。這些族群涵蓋最先在台灣定居的原住民族、長期居於強勢主導的漢族(包括福佬人、客家人、所謂「外省」族群),乃至近年日漸增加的婚姻新住民(以東南亞為大宗)。以族群文化來說,漢族文化(或一般俗稱的「中國文化」)是台灣文化的重要成分,但並不等同於台灣文化的全部內涵。換個角度說,台灣主體觀點下的台灣文化,不該獨尊「中國文化」,更應重視各族群文化的豐富性與多樣性,尤其是長期在發言權居於弱勢的族群,相互包容並尊重差異,希望能進而鎔鑄為全新的台灣文化認同。
  就台灣漢族而言,從以漢字為書寫、傳播媒介的菁英文化,到庶民生活的民俗節慶、宗教信仰,都一直保存在台灣漢人的生活中,並沒有所謂「去中國化」的問題。如果援用更通俗的語彙,可以說「中國文化是台灣文化的一部分」,而非「台灣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以上兩種迥異的看法,顯示的是「認同主體是誰?」的差異。更清楚的說,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雖密切相關,卻不相互衝突,認同台灣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必須建構台灣新文化,而所謂台灣新文化的內涵,當然也吸納涵蓋漢族(中國)傳統文化在內。
  從歷史事實來看,向來居於政治主導地位的漢人族群,因為我族中心導致的偏見,對原住民族文化長期抱持貶抑的態度。雖然近年國家透過教育、法律、政府組織等途徑試圖彌補、扭轉過去的偏差,但仍有待諸多努力。在同一因素下,當代台灣社會對晚近融入台灣社會的新住民及其家庭,包容與認識更是遠遠不足。正因為這樣的現況,更顯示去除漢族中心偏見,尊重並認識多元族群文化,以形塑全新的台灣人與台灣文化認同,乃是刻不容緩的當務之急。
  以我個人長期涉獵的文學領域為例,台灣文學的界定是開放而包容的「加法」,而不是排除異己的「減法」。就語言形式而言,台灣文學固然以中文漢字書寫的文學為最大宗,但在不同歷史階段,也涵蓋日本殖民時期以日文書寫的文學,以及非文字書寫「口傳文學」(包括原住民族的神話傳說、福佬及客家民間故事、歌謠等),乃至強調各族群特色的母語文學等。此中值得再加詮釋的是,台灣文學雖然是以漢字書寫的文學為大宗,但是台灣的文學並不等同於中國文學,其理甚明。譬如台灣古典文學,至少涵蓋以下幾個歷史階段:其一,17世紀鄭氏王朝帶來的遺民文學。其二,清朝統治兩百多年期間,包括來台任官或遊歷者的「遊宦文學」,以及本土文人的在地書寫。其三,日本殖民時期保留大量的漢人古典詩文(藝術性與思想都頗有可觀),以及鮮為人知的來台日人書寫的漢詩文。其四,戰後迄今包括外省族群、本地民間詩社所延續的古典文學等。
  根據以上界定,鄭氏王朝及清朝統治時期的漢字古典文學,固然可歸屬在中國文學的範疇,但在中國文學的視野下,幾乎看不到此一範疇的存在。而日本殖民時期的漢人與日人書寫的古典漢詩文,更是台灣文學史的重要資產,提供不少足以反思深究的學術與文化議題。台灣文學中的古典漢詩文的存在,乃至近20年來所累積的豐碩研究成果,足以證明台灣文學並不存在「去中國化」的問題,不單文學如此,其他如思想、宗教、藝術各類論述無不皆然。再者,如前所述,台灣原住民族文學(包括口傳的神話傳說、當代原住民作家書寫的文學)、母語文學(涵蓋福佬、客家的母語文學)、新移民的文學,甚是晚近興起的移工文學,也都是前人忽略卻值得重視的台灣文學。
  新儒家學者唐君毅先生有句話說:「在遙遠的地方,一切的虔誠終將相遇。」在台灣因政治認同的分歧與糾葛,長期造成社會的紛擾。我個人認為,我們一方面要理解並尊重中國認同者的情感需求,一方面更需持續以善意相互溝通、釐清差異,以求去異存同,求取台灣認同的最大交集。而在所謂「中國崛起」的強權政治氛圍下,如何堅守台灣認同,從台灣主體立場出發,建構台灣新文化,更是當前台灣人必須勇敢面對的重大試煉,相信這也是吾人藉由為莊萬壽老師祝福,出版這本文集的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