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_01_17
《台灣史料研究 第17期》

2001年5月 出版
主  編:張炎憲
執行編輯:曾秋美
定  價:250元

期數查詢:

 

簡介封面故事 編後語 目次

  常常,在遞出名片自我介紹後,得到的反應是:「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啊,我聽過。妳們基金會一定很大,很有錢喔?人很多吧?」遇到這樣的詢問,著實有些「冤枉」感,還有一點點「竊喜」。因為到過基金會的朋友,都看過那個換過幾次零件的小開飲機和兩張紮滿各色長尾夾的沙發;合作過的朋友也多體驗過我們「勤儉持家」、「能省則省」的「美德」!我想,會有「很有錢」的「誤解」,應該是來自我們經常舉辦各式各樣的活動、出版書籍,還有一個免費開放各界使用的「台灣史料中心」吧?而這也正是「被誤解」卻「竊喜」的緣故。多年來基金會的確累積了一些成果。一個專職人員從未超過 6人,也無財閥支持的非營利團體,能有這些成績,真的不是容易的事。
  其實我們沒有很多錢,也沒有很多工作人員,唯一有的可能是「人緣」吧!1991年,基金會成立於台灣史研究起步階段,在董事會的決策、前輩同仁的努力下,朝著原定宗旨「促進台灣史研究,振興台灣文化」前進,伴隨著國內台灣史研究的發展而日漸成長。十年來,憑靠許多有志一同的團體以及熱心人士幫助,基金會完成了許多工作,所獲得的不只是實質的經費,還有更多無形的人脈與資源。正因許多人以關愛台灣的心情撐持我們,基金會始有這樣的成果,換句話說,基金會十年的成長正是台灣史研究的具體指標。因此,今年我們慶祝成立十週年,其實是感念十年來台灣民間致力台灣史研究的成就。本期為此特別規劃為十週年特刊,向各位介紹「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在一般人印象中,「火燒島」總與重刑犯、黑道大哥連結一起,熟悉卻又陌生,本期收錄李玉芬有關論著,為我們揭去「火燒島」的面紗。國家建構是21世紀的台灣必須面對的問題,海內外台獨運動已逐漸受到研究者注目,本期收錄兩篇相關論著,柳金財論述國內台獨論述的形成與轉變;許維德則探討戰後海外台獨運動相關刊物,並有詳細豐富的收存介紹。其實,台獨運動相關史料也是本會台灣史料中心蒐藏重心之一,讓這些流落在外的台灣史料及早回歸祖國、受到重視,則是我們不可推卻的任務。此次史料出土與介紹中,許進發譯介了1945年美國對高座工廠的調查報告;陳世宏則以親身經歷指出檔案開放與史料出土等攸關史料保存以及開放的問題所在,值得省思。在台灣這樣一個特殊歷史背景的國度,官方單位常是重要史料的戕傷者,若非有意無意毀損,即是刻意隱瞞或限制開放,這是台灣史研究的困境之一,也是當年本會創設「台灣史料中心」的重要動機。
  回溯本會的發展歷程,也體會了台灣史研究由荒蕪到茁壯的艱辛。時至今日,台灣研究風氣熾熱未歇,號稱「顯學」,其實這只不過是回復她應有的學術地位而已,相關研究領域、深度,仍須提升與推進,台灣主體史觀的建立更待加強,我們堅信唯有建立台灣主體史觀,始能重建台灣歷史文化。今年適逢「台灣文化協會」成立八十週年,本會特別結合更多資源、更多團體,推出一系列活動來紀念這個深刻影響台灣的團體、回溯近百年來台灣的文化發展,也檢視當前問題與未來挑戰。我們也許不能扮演當年文協的角色,但願傚法當時人的精神與心意,持續為台灣文化盡心盡力,也企盼更多力量投入,更多人攜手迎向新世紀的挑戰,為台灣文化再創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