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凝視:二戰下臺灣與波蘭的歷史記憶
文/林蔚昀(自由撰稿者)
今年(2025)是二次大戰終戰八十年,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在這個時間點號召全民書寫二戰圖文記憶,意義非凡。但在關心台灣本土戰爭記憶的同時,或許我們也值得回顧,台灣人是如何記憶世界的二戰,以及世界是怎麼記述二戰下的台灣。由於我專長的領域是波蘭和台灣的研究,所以就以「台灣人對二戰波蘭的書寫」以及「波蘭人對二戰台灣的報導」來舉例。
當代知識分子吳新榮的二戰觀察與預測
向來關心本土和世界的吳新榮,在他1939年9月4日的日記中提到:「德國突然和蘇俄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入侵波蘭,與波蘭有軍事同盟的英法兩國終向德國宣戰。歐洲戰亂再度興起。」而在1940年8月10日,他則寫道:「世界局勢漸漸趨向詭異。德國利用蘇俄消滅波蘭,利用意大利降伏法國,現在更想利用日本攻打英國,是一個恐怖的國家。」1941年6月23日的日記中,吳新榮說他聽廣播聽到德國和蘇聯已經開戰,說「沒有聽過如此影響全世界的大消息了。」他在他的分析中提到德國的戰略是併吞奧地利、征服捷克斯洛伐克、瓜分波蘭、征服丹麥和挪威、攻打荷蘭、比利時、法國和巴爾幹國家,與蘇聯開戰。他說:「如果真的打敗蘇聯,那大英帝國也將亡國吧。但此事發生之前,美國一定會參戰才對。一旦美國參戰,(德國)一定要求日本也參戰,到時候真正的世界大戰就算開始了。」雖然後來蘇聯和英國都沒被打敗,但該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參戰,世界大戰爆發⋯⋯和他預料的雖有差距,但也相去不遠。
波蘭和臺灣的交錯凝視
在遙遠的波蘭,也有人關心台灣的戰況。這些消息可以在二戰期間的波蘭文舊報紙上讀到——包括在波蘭境內的地下報紙、流亡海外的波蘭軍隊辦的報紙,以及波蘭流亡政府辦的官報。為什麼波蘭人會在海外和地下辦報?這是因為1939年波蘭被德國和蘇聯入侵,波蘭戰敗,政府和大部分軍隊和都流亡到了國外(包括英國、中東、法國等地),但在波蘭境內也有一批軍隊轉入地下行動。為了即時掌握戰爭的訊息,這些人都有發行報紙,而且他們不只關心歐洲的戰場,也關心亞洲的太平洋戰場。
為何要關心?因為二戰的亞洲戰場和歐洲戰場的關係是連動的,尤其是在日德義於1940年結成同盟、1941年6月德蘇戰爭爆發、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造成美國參戰之後。身為德國同盟的日本是波蘭的敵方,台灣作為提供日本戰略物資以及日本進攻中國和南洋的基地,也成了波蘭的敵方,是一個必須被盟軍拿下或擊潰的陣地。

波蘭日報內〈太平洋戰爭的經濟背景〉一文分析了日本在戰爭中的經濟情勢,包括其資源儲備、經濟戰略,以及獲取必要戰爭物資的方式。(“Tło gospodarcze wojny na Pacyfiku”, Dziennik Polski, December 13, 1941. )
1941年到1945年,福爾摩沙(當時在波蘭報紙上台灣被稱為福爾摩沙)在波蘭報紙上被提及,多半和其軍事資源和戰略地位有關。1941年12月13日,波蘭流亡政府在倫敦的官媒《波蘭日報》(Dziennik Polski)刊登了〈太平洋戰爭的經濟背景〉一文,盤點日本本土及殖民地的自然資源,提到福爾摩沙提供日本石油、黃麻和蔗糖。1942年6月,蘇格蘭軍事週報《有什麼新消息》(Co słychać)提到自1940年秋天,越來越多日軍從日本本土和中國南方來到福爾摩沙,接受台灣軍司令官本間雅晴的指揮。之後,本間被任命為第十四軍司令官,從福爾摩沙出發進攻菲律賓。
由於台灣重要的地位,1944-1945年間台灣大量被空襲,這在波蘭報紙上也有被寫到(此時波蘭已經被紅軍「解放」,被蘇聯掌控了)。比如,1945年5月、6月、7月,波蘭《濱海省報》(Ziemia Pomorska)都有報導台灣遭到盟軍空襲的事,6月7日的新聞甚至提到福爾摩沙「持續受到盟軍猛烈轟炸」,7月15的新聞則提到台灣的日軍機場被轟炸。

1942.06.03 軍事雜誌地圖上有台灣(“Wielka zdrada”, Co Słychać, June 3, 1942, nr 21.)

1945.06.07的波蘭報紙報導 台灣被持續猛烈空襲(“Agencja Reutera podaje, że Formoza jest stale bombardowana przez najcięższe bombowce sojusznicze”, Ziemia Pomorska, June 7, 1945, nr 73.)
臺灣的二戰是世界的二戰:從同島一命到世界一命
關於二戰期間波蘭人對台灣的報導還有更多,礙於篇幅限制,無法全部列出。綜觀以上有限的報導,我們可以做出以下判斷:台灣的二戰不只是台灣的二戰,也是世界二戰的一部分,而它的命運及對世界戰局的影響,是有被關注的。但可惜的是,台灣人遭受到的苦難和身為殖民地人民的矛盾心情,就沒被看見,波蘭人比較關心的,還是台灣對太平洋戰爭的戰略意義。本文舉出的波蘭新聞只是其中一個例子,如果其他研究者去研究當時外媒(美國、法國、中國、蘇聯、德國等)對台灣的報導,我相信也會有許多有趣的發現,這也可以幫助我們更了解台灣在二戰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在世界上的地位。
從吳新榮的書寫及波蘭文報紙對台灣二戰情況的報導,我們可以再次確認,世界是互相連結的。不管在何時何地,大家都擔心戰爭,希冀和平,即使有戰爭,也希望它早日結束。這和八十年後我們的心情,不也是一樣嗎?但和平只靠一個地方維繫是不夠的,而戰爭過後雖有和平,但代價也太高昂。如果可以,應該以加強自己的實力、韌性以及強化與盟友的連結,來避免戰爭發生。在台灣我們常聽到一句話叫「同島一命」,但我認為這句話要加以延伸為:世界一命。和平要靠台灣以及世界各地每個國家的每個人來共同守護,才能不重蹈戰爭的覆轍。或許這是我們在終戰八十年後,可以記得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