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lte_g02歷屆新台灣史研習營:

[簡章][課程表] [緣起][課程大綱] [新台灣史研習營記事]

第 35 屆 新台灣史研習營

 族群多元.齊聚桃園

研習日期2025年1月17日至20日(週五至週一,四天三夜)
研習地點:桃園市文化局5樓團體視聽室

~緣起~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自1991年成立以來,舉凡史料徵集、書籍出版,以及舉辦研習活動,目的皆在呼籲重視本土文化,使台灣歷史能真正的回歸土地與人民。巡迴全國各縣市,以各地民俗、人文、史蹟為主題,建構台灣主體的新史觀,為新一代歷史文化播種的歷史教育活動—「新台灣史研習營」,便是在這樣的理念下,於2000年誕生。
  2015年,新台灣史研習營曾以尋訪「千塘之鄉」走訪桃園,而桃園市幅員廣大,每個地區各有其不同的特色文化,因此,2025年,決定再次來到桃園市,並以族群、文化資產規劃課程,帶領學員認識桃園,期待藉由課程的多樣性探索,建立學習台灣歷史與文化的新方式,再透過參加學員將研習活動中蘊含關懷台灣鄉土的宗旨擴散出去,使更多人能夠對生活周遭與腳下土地所發生的故事感到興趣,增加社會大眾對台灣鄉土以及台灣主體性的認同。
  桃園市位於台灣西北部,既濱海也靠山,總面積122萬公頃,共有13個行政區。古時的桃園地區為平埔族凱達格蘭社域,因遍生茅草,被稱為「虎茅庄」。乾隆年間,移民遍值桃樹,花開時節,桃花處處綻放,而有「桃仔園」的稱號,後遂有桃園之名。從茅地到桃園,先民墾拓的歷史陳跡是動人的歷史詩篇。
  桃園的地理環境,最大特色即其台地地形,而先民為拓墾需要,乃在台地上開闢許多埤塘,利用埤塘儲存雨水作為灌溉之用,埤塘隨著移民拓墾腳步而留下蹤跡,星棋羅布的埤塘蔚成桃園地區的特殊景觀,造就了「千塘之鄉」的盛名。埤塘雖為農業需要而開闢,卻也與聚落生活、人群關係產生密切的關連,因而形成特有的埤塘文化。
  除了地理因素形成的埤塘風情景觀之外,桃園地區的族群也是一大特色。昔時平埔族「南崁四大社」(南崁、坑仔、龜崙、蕭裡等四社)聞名全台,史著鑿鑿;而今日「北閩南粵」(北桃園以閩南漳州人為主,南桃園如中壢、新屋等則為著名客家鄉鎮)仍為典型;山區復興鄉則是泰雅族人的分布區域;八德、龍潭等區則為戰後新移民的新故鄉;近年來隨著航運業發展、工業區的設置等,專業外籍人士及移工來到此地,使桃園成為多元的國際族群都市。多元的族群關係發展導引出族群相處的智慧,同時也帶來豐富多元的文化景觀。
  新台灣史研習營第35屆—「族群多元.齊聚桃園」,將以上述特色為主題,規劃四天的課程,除了室內課程,並將安排一天的歷史文化巡禮,外出實際走訪桃園的重要景點,邀請各領域學有專精的專家學者授課及導覽解說,透過多樣性的課程安排,以及在實際場域的參訪,擴大學習意願及學習效果。每堂課程均安排時間讓參加學員與講師互動,最後一天並以座談討論的方式,讓參加學員抒發感想及交換意見,使學員能更深入認識桃園,並關心發生在生活周遭的故事。

~活動宗旨~

  1. 藉由講習與實地踏查方式,了解桃園地區族群及文化資產的歷史變遷。
  2. 藉由區域特色與歷史特質的研探,別開台灣歷史的生面與文化的蹊徑。
  3. 建構台灣認同為主體的新史觀,為以台灣為思考中心的歷史教育紮根。
  4. 透過實際的土地接觸與課程陶冶,深化國民學校鄉土教育課程之實施

~師資簡介~

李筱峰: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名譽教授
藍博瀚:桃園文史工作者/陽明一街實驗工坊創辦人

洪健榮: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杜彥穎:桃園藝文陣線
董俊仁: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文化資產科科長/空軍三重一村保存行動共同發起人
沈豪挺: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 兼任助理教授
林曉薇:中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陳 毅:紀錄片《三清》導演
傅寶玉:國立中央大學法政所助理教授
夏 琳:《百年月光》作者(《百年月光》獲鍾肇政文學獎長篇小說類評審推薦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