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史料研究 第53期

2019年6月出版
主  編:戴寶村
執行編輯:陳朝海
定  價:250元

期數查詢:

 

簡介封面故事 編後語 目次

   所謂「民以食為天」、「天吃飯皇帝大」,在在說明飲食的重要性。然而自給自足的台灣農業社會,外食人口少,餐飲商業行為自然難以發展。台灣的餐飲業萌芽於清朝,直到日治時期隨著徵台軍及移民帶來發展的轉變,隨者社會穩定發展,餐飲類型與飲食空間的功能發展愈發多元,飲食空間不單是公共空間,許多私人聚會、社交活動也都在此進行。嚴漢廷這篇文章,以日本時代台中市街飲食空間之探討,為我們述說餐飲業的發展以及在公共的餐飲空間裡面,如何發展出複雜多元的社會網絡。
     2019年是八七水災60週年,天然災害除了帶來生命財產損失之外,也帶來生活條件的改變。當原生環境遭受破壞,為著生存,只能遷移他鄉。過去對於台灣移民的研究,偏重在中國原鄉移居台灣的歷史,近年來則對日本移民及「灣生」的歷史開始有些討論,但對台灣國內的移動則鮮少被注意。陳鴻圖老師這篇「天災移民」的文章,為我們提供我國移民歷史研究不同發展的面向探討,也為我們啟發許多後續值得關注與研究的問題。
     橄欖球運動一向給人狂野、粗暴的印象,似乎不適合體型不高大強健的東方人,但是你可能不知道,日治時期台灣人柯子彰先生不但曾經是日本國家橄欖球隊的風雲人物,更遠征加拿大出國比賽,東風壓倒西風,戰後更成為台灣橄欖球運動發展的先驅,同時他也是目前所知在日治時期唯一進入體育行政體系任職的台灣人。想知道柯子彰先生從日治到戰後大時代的環境變遷中,如何在命運多舛跨時代中,在複雜多變的時局中所產生的想法、抉擇與行動,且看其孫女柯美伊如何從他的回憶錄中告訴我們一段台灣人在大時代中的動人故事。
     宗教是人類心靈的避風港,不管身處何地,靈魂總是希望有安穩的歸宿,尤其移民海外的台灣人,藉由教會的成立凝聚同鄉的情感與認同,甚至為台灣的民主運動奉獻心力,海外教會發展的歷史其實是與台灣人運動息息相關。何義麟老師這篇文章,藉由訪談張瑞雄牧師這位海外灣區傳教的核心人物,以及分析所收集的台灣教會設教與建堂紀念刊物,可以掌握到灣區台灣教會的創立與擴展的歷史,由此為台灣人的海外移民史、宗教史、台灣人運動史耙梳出許多新的史料與觀點。
     台灣全面民主化之後,藉由特別的委員會清查並平反政治案件的工作持續進行中,在眾多案件之中,除了不分族群、省籍之外,我們也發現不分國籍,許多來台的外國人竟然也涉案其中。陳欽生先生是馬來西亞籍的外國人,在1970年代被牽涉入台南美國新聞處爆炸案中,陳欽生先生也因為此案人生從此變色,他的遭遇讓人感嘆極權統治的不義與恐怖。此案距今已經近50年,陳欽生先生又是外國人,因此平反之路更加艱辛,周美霞小姐是泰國人,基於對外國人的政治受難者的關注,特別收集並分析相關資料,寫成一篇探討台南美國新聞處爆炸案的報告,希望為台灣人權的轉型正義之路喚起國人的重新省思。
     張文義老師1989年從台東獨自一人來到宜蘭,便一直在思考如何作出有意義於土地和人民的歷史工作,經過長時間的自我省思與辯證過之後,他決定真心、誠實地做田野口述歷史工作。而二次大戰時期宜蘭人戰爭經驗口述訪談,便是他30年來持續不斷為台灣人民的歷史與經驗保留記憶與記錄的一部份成績。日本統治時代與二戰經驗,對於台灣人而言已經是遙遠的過去,但是要瞭解現在,要走向未來,這是台灣歷史不可缺席的部分,讓我們一起聆聽宜蘭耆老們告訴我們那段台灣的動盪歲月。  
  台三線客家風情走廊在這幾年成為國家發展重要願景。台三線是一條美麗的內山公路,穿梭於丘陵與山脈之間,是墾殖時期的漢蕃交界線,見證了台灣土地的開發與族群衝突與交融的過程,也促進了茶葉、樟腦、林業等重要的天然經濟產業的發展,是我國客家族群最重要的生活領域所在。然而綜觀歷史,台三線並不浪漫,反而是一條充滿血與淚的荊棘之路。所以我們現在欣賞台三線浪漫之餘,更應該瞭解先人墾拓時的艱辛之苦,新竹地區位於客家台三線的核心位置,所以第24屆新台灣史研習營,我們便以「台三線上•竹史尋跡」主題,進行一次充滿浪漫想像的血淚歷史回顧。
     《台灣文化之進路文集:莊萬壽及其文化學術》,是莊萬壽老師和許多同事、好友、同志長期推動台灣文化教育本土化而共同打拼的印記,是台灣民主運動史中文化教育發展進程的歷史檔案,同時也是一本莊嚴細緻的台灣文化新論述文集,它代表21世紀初葉近百位長期深耕台灣文化的作家學者,以多元論述的方式,呈現過去及當前台灣文化研究的諸多面向及前程的新見,也記錄台灣教育本土化現代化的詳細歷程,是台灣民主發展的歷程中,教育文化的前進指標和重要文獻,也是送給畢生奉獻給建立台灣歷史文化主體性發展的莊萬壽教授祝福的禮物。發表會這天滿滿的人潮,代表大家對台灣文化的關心與憂心,期盼本書能喚起國人對歷史人文的重視,匯聚台灣主體文化的豐沛能量,堅守台灣認同,從台灣主體立場出發,建構台灣新文化。
  為了延續並落實張炎憲教授「台灣人寫台灣史」的主張,我們舉辦五場「張炎憲台灣史新銳學者講座」,每一場由一位台灣史新銳學者主講,期盼透過系列講座的方式來分享他們在各領域中研究的成果,藉此讓國人知道台灣史學需要承續典範、不斷擴展,隨著時代的演變和科技的進步,擴大其研究的觸角、廣度和深度,更趨多元和成熟,同時承續張炎憲教授「提攜後進」、「治史起造台灣國」的典範與精神,深探台灣歷史,激發對土地的情感,進而建立以台灣為主體的國家認同。
  文學家是時代的見證者,也是記錄者,甚至是時代的醫生。旅美作家黃娟,是戰後第二代台灣作家,也是傑出的客家女性作家。移居美國50年,其卓越之文學成就幾乎被國人所遺忘。幸而世聯倉運文教基金會有心用心、出錢出力出版《活出愛:黃娟傳》,更趁著黃娟女士回國捐贈手稿之機舉辦新書發表活動,重新喚起國人對於文學家的重視,而其大河作品《楊梅三部曲》除了文學本身的價值,更有價值的是為台灣歷史留下文學性的史料。這不只是她個人的生命故事,也是為台灣人寫歷史,讓我們一起向黃娟前輩致上敬意。
  為推廣「言論自由日」,台北市民政局自2017年起辦理「台北市不可遺忘的自由之路」導覽活動,帶領市民能透過實地走訪認識本市在爭取言論自由中曾發生的重要事件與人物;2019年為言論自由日而打造之「不可遺忘的自由之路-吳三連先生」紀念牌,4月3日台北市長柯文哲親自將「台北市政府」名牌嵌入紀念牌,紀念前人爭取言論自由奮不顧身的精神,也宣誓台北市維護市民言論自由的決心,期許政府與民眾能攜手,共同為更完善的言論自由而努力。「自由如朝露,如早霞,如清風。上帝像是跟人類開玩笑,人間愈是美好的事物愈是容易消失。青春、愛情、真理、友善、德行,好像才從右手得到,便從左手溜走。自由是不容易得到的,但卻容易消失。」這段自由主義學者殷海光如詩歌般優美的警世文字,對照今日百萬港人上街保衛可能失去的民主自由,今日讀來依然令人心情悸動。自由得來不易,失去卻很容易,回首台灣的追尋自由之路,亦是如此。
  台灣人曾經生活的台灣監獄島之中40年,好不容易終於擁有完全自由,這是台灣人應該驕傲的。反觀香港在所謂一國二制之下,20多年來紅色勢力全面滲透,民主自由法治人權幾乎時時刻刻都在流失倒退,野蠻治理文明、人治駕馭法治、極權壓倒人權、奴役取代自由,一國步步進逼,兩制不斷流失,對於崇尚暴力奪權以謊言為真理的中國共產黨而言,文明國家的契約文件如聯合聲明、基本法云云,隨時都可能變成用過即丟的廢紙。言論自由是所有自由的基礎,失去言論自由,其他自由也都終將受到侵蝕流失。「今日香港•明日台灣」,這是非常值得我們警惕的。在中國勢力全面入侵赤化之下,香港人有成為香港異鄉人的危機感。雨果說:哪裡有自由,哪裡就是我的祖國,是的,有自由的地方才是祖國,沒有自由的邦國,不值得留戀。如果有一天民主台灣不幸被極權中國併吞,台灣人被迫流亡異鄉,流亡到異鄉去望鄉,或者變成在台灣流亡的異鄉人,我們能想像那是怎樣的悲劇嗎?天佑台灣,台灣人不要變成故鄉的異鄉人。德國作家托馬斯•曼說:「只有在提到自由兩個字會愴然淚下之時,人類的情況才會好轉。」讓我們珍惜得來不易的自由,以及自由所帶來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