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台灣史料研究 第60期》 2022年12月出版 |
民主的向望:二戰後台灣選舉制度沿革及北高市長選舉
每逢選舉季節來臨時,一場又一場的政見發表會宛如民主嘉年華會般地在全台各地上演。在台上,候選人聲嘶力竭的宣揚自己的政治理念,對於城市的革新、轉型正義如何落實、如何對抗假訊息及認知戰、國家的治理、回應市民的重託,本著不忘初衷的心建設一座不論是「快樂、希望」的城市,或是「最壞的時代、最好的選擇」,目的都在爭取選民的支持與認同。在台下,則是人群鑽動,一邊被候選人的悲情訴求所感染而感動落淚,一邊吃著「民主香腸」、翻閱購買民主書攤上平時不易找到的各式黨外雜誌或書刊,擁擠的人群、空氣中流竄的各式味道,展現出台灣選舉場獨特的活力與魅力。
回顧1935年台灣人首次取得舉選權,雖是間接選舉但從民眾即使赤著腳也要去投票的情景,就能明白人民對於選舉的熱切期待與初體驗。1946年首屆省參議員選舉,雖然也是間接選舉,但卻是揭開台灣選舉史上燦爛一頁的大事;而1950-1951年縣市首長的民選,當時情況是,中國人民面臨的是戰亂,而台灣人才剛經歷過二二八事件的創傷,此刻卻宛如浴火重生般地熱烈討論著要如何選舉,由此可見,兩地的民主差異亦將會愈來愈大。此後一直到解嚴前,台灣每經歷一次選舉就是一次的民主洗禮與兌變,1994年再度開放民選縣市首長後一直到今日,選舉從早期的悲情訴求轉變至今日熱烈的、開放的、多元的、融合各族群的,以及各式選舉文宣、選舉小物、競選歌曲、及地下電台的出現等選舉手法,選民各自擁護支持的政黨並積極參與,台灣的選舉不但與民眾的生活貼近,更受到世界的肯定,這是得來不易的民主成就,就如同詩人路寒袖所寫的詞:「拍開燈火揣希望,希望原來就是咱」,這就是主權在民的思想,也是我們對民主的期待與向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