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_09_04

《文化交流》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提供資料原件
傳文出版社覆刻出版
1947年 10月出版
覆刻出版年:1998年 1 月
定價:300元
  (創作&文化交流2本,不分售)


 

簡介《文化交流》第一輯導言

《文化交流》第一輯導言

文/秦賢次

  《文化交流》不定期刊創刊於1947年1 月15日,名義上由藍更與主辦的文化交流服務社編輯兼發行,實際上由王思翔與楊逵合編,台中中央書局代理發行的。因為第二輯在排印中遇上「二、二八事變」而被迫停辦,因此第一輯既係創刊號,也是終刊號。
  據王思翔在〈台灣一年〉(註 1)一文中的回憶,《文化交流》雜誌可說是《新知識》月刊的再現,因為出資人仍是中央書局董事長張煥珪,主編人仍是王思翔,祗是加上另一位台籍作家楊逵而已。經過《新知識》的失敗經驗,這次他們更加小心,先請不具色彩的藍更與(本名藍運登)向台中市政府申請成立「文化交流服務社」,以籌備出版書籍及不定期刊《文化交流》。藍運登(1912~ )係台中人,1934年台中師範學校演習科第六屆畢業,翌年赴日習美術。回台後,轉入新聞界,擔任《興南新聞》的文教記者。(註2)
  《文化交流》是純文化雜誌,儘量不談政治,只是介紹中國與台灣的文化,以盡交流作用。王思翔負責組稿的係有關中國部份;楊逵負責組稿的係有關台灣部份。
  《文化交流》封面係由創辦人張煥珪題字;漫畫〈奶!奶!〉(意為孩子(台灣)投入母親(祖國中國)的懷抱)是《和平日報》美術編輯陳庭詩(筆名耳氏)畫的。陳庭詩(1916~ ),福建長樂人,因幼年失聰,故取筆名「耳氏」,後來成為台灣著名的版畫、木刻家。
  主編之一王思翔寫有兩篇文章,一為論文〈釋文化〉;一為書評〈《抗戰八年木刻選集》評介〉,署名於人。
  主編之二楊逵除寫有散文〈阿Q畫圓圈〉外,並編了一個〈紀念台灣新文學二開拓者──林幼春、賴和〉之專輯。楊逵為此專輯,曾寫有〈幼春不死!賴和猶在!〉一篇紀念文,同時又為賴和(懶雲)之生平做一簡介。〈專輯〉中,除由莊幼岳也為林幼春做一生平簡介外,並收錄有林幼春遺稿〈獄中十律〉、〈洞簫曲〉、〈愛鄉曲〉等舊詩詞;賴和遺稿〈查大人過年〉(小說)、〈溪水漲〉(新詩);以及追悼幼春、賴和的舊詩十多首。這些舊詩的作者,除了葉榮鐘(少奇)、陳逢源(南都)、莊銘瑄(幼岳)外,其餘如陳滿盈(虛谷)、吳蘅秋、楊樹德(笑儂)、陳英方(渭雄)、楊添財(雲鵬)、楊子庚(石華)、王克士、楊松茂(守愚)等八人與賴和均同為1939年秋在彰化成立的舊詩社──應社之社員。
  《文化交流》其他重要文章有當時任台灣省編譯館館長許壽棠之論文〈國父孫中山先生和章太炎先生〉,管明之〈老莊學說的分析〉,周夢江之〈台灣史話〉(署名鳳炎),張風謨之〈從法律觀點看姨太太問題〉等。
  其中,「管明」之名未見經傳,然由刊底〈本社新書預告〉中三位編者看,可推測或係樓憲之筆名。此外,張風謨(1908~ )係台中豐原人,1929年自東京中央大學法科畢業,同年又獲日本高等試驗司法科合格。為台中地區著名的律師。
  由刊底登載的〈本社緣起〉來看,當時的「文化交流服務社」確有一番遠大企劃。可惜,因接著而來的「二、二八事變」,一切都成泡影。王思翔、周夢江、樓憲三人在事變後為逃避憲警追緝,先後潛回中國;楊逵也在同年被捕入獄四個月。
  由內容看,在台中出版的《新知識》與《文化交流》這兩份雜誌可說是台灣戰後初期高水準的期刊之一。但其遭遇也同時也看出當時言禁之森嚴,以及私人創辦刊物困難之一斑。

附註

註1:收入周夢江、王思翔合著,葉芸芸編集之《台灣舊事》一書,頁11~38。1995年4月,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初版一刷。
註2:參見謝裡法著《台灣美術運動史》一書,頁156,1992年5月,台北藝術家出版社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