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河畔的美麗漣漪──王昶雄專訪

TLI_p01 訪問時間:1997年4月6日
訪問地點:照安齒科王昶雄醫師宅(二樓)

 

 莊紫蓉1
  王醫師的日文寫作能力不輸給日本人,戰後改用中文寫作,一樣可以寫出很好的作品,請問王醫師是如何做到的?

王昶雄1
  我在就讀公學校之前,只是會講幾句日語,入公學校後才正式學習日語。後來到日本郁文館中學讀書時,曾經參加兩次辯論比賽,都得到冠軍。那時日本的報紙特別報導這件事。


莊紫蓉2
  辯論比賽得勝,除了語言能力之外,內容是不是也很重要?

王昶雄2
  不錯!那時我對人道主義很注意,辯論的主題是印度甘地,或是人道精神。另外,我的聲音宏亮,也是獲勝的原因之一吧!
  日本天理大學副教授下村作次郎所著的《從文學讀台灣》書中,談到 「台灣文學作家王昶雄和台灣新文學之父賴和相差二十二歲,這代表的意義是,王昶雄處於皇民化末期,日語是當時的主要語言,因此,王昶雄的日語能力比起日本作家,毫不遜色。」另外,日本橫濱國立大學副教授垂水千惠也對我的日語能力加以肯定。

      王昶雄先生


   圖片提供:莊紫蓉

b01_4001_1_11

  至於中文,我在八歲就讀公學校後,課餘時間就到私塾讀漢文,所讀的不外是《三字經》、《千家詩》、《昔時賢文》、四書五經等等。留學日本期間,經常到內山完造開設的書店看書、買書。內山完造曾經留學中國,北京大學畢業後,在上海開一家書店,日本東京、大阪各有一家分店,都是賣中文書籍。當時我對中國白話文很感興趣,看了不少中文的文學作品。小時候的私塾漢文教育,以及留日期間勤讀中國白話文學,對我以後的中文寫作當然有所幫助。不過,最重要的還是終戰以後,覺悟到日後必須用中文寫作,因此我就在這方面下死工夫。
  每種語言都有其獨特的STYLE,因此一個好的翻譯家必須精通兩種語文,而且充分瞭解兩種語言不同的STYLE,才能做最貼切的翻譯。基於這點認識,當我打算用中文寫作時,我就全心閱讀中文作品,整個浸在中文裡面。能夠掌握中文的STYLE,之後用中文寫作,就可以運用自如了。這就好比平劇演出前,先有「鬧台」,讓觀眾的情緒先進入劇情內容的時代,接著演出正戲,觀眾才比較容易進入戲劇的情境而更能欣賞那齣戲。
  當然,對一種語言下死工夫之外,天分也很重要,沒有天分也很難創作出好作品。


莊紫蓉3
  您的童年在淡水度過,童年的生活經驗對您以後的寫作有很大的影響吧?

王昶雄3
  童年生活的感受最深刻,對日後寫作有重要的影響。淡水人離不開觀音山和淡水河,以淡水河做題材來創作是理所當然的,我第一篇中篇小說〈淡水河的漣漪〉就是以淡水河為背景所寫的,題目的靈感是來自於約翰史特勞斯的「多瑙河的漣漪」。那是我二十五歲時寫的小說,發表在《興南新聞》,分三十四天刊完。那時《興南新聞》的文藝欄主任是黃得時先生,〈淡水河的漣漪〉刊出時的插畫是中村敬輝(陳敬輝)畫的。

      王昶雄先生


   圖片提供:莊紫蓉
b01_4001_1_06

莊紫蓉4
  是您邀請中村敬輝先生為您的文章畫插畫嗎?

王昶雄4
  不是,那是報社安排的。
  我寫文章沒有寫日期的習慣,所以現在很難確定我的寫作年表。〈淡水河的漣漪〉的發表日期就難以確定,目前在台灣和日本都找不到《興南新聞》。下村作次郎教授想辦法校對同時發表在《興南新聞》的龍瑛宗的作品年代,算出我那篇小說的發表日期。他實在非常用心。


莊紫蓉5
  請您談談對醫生作家的看法。

王昶雄5
  從小我就是個「文學青年」,對文學的興趣非常濃厚。我父親很開明,並不反對我從事文學創作。但是,當時的社會環境,很難靠寫作維生,所以,我父親勸我從事一項可以維生的職業,業餘才寫作。本來我在日本大學文學系攻讀文學,為了尊重父親的意見,第二年,我重考入日本大學齒學系。我選擇齒學系,是因為齒科醫生都是在家裡看診,不必「往診」,比較有時間可以寫作。
  談到醫生作家,我在〈志節的座標—-愛鄉志士吳新榮〉(一九九七年四月一日刊登在《台灣日報》)一文中提到 「我在〈打頭陣的賴和〉一文中已經寫過,「醫生作家」也者,由於兼顧兩門最艱鉅的繁複工作,沒有天分、毅力很難獲致成就。台灣的「良才從醫」風氣可說其來有自,以往家世好、才學高的子弟,多向醫學方面邁進。他們在中學時代就已擁有理科的好成績,並在文學方面顯露出早慧的才華,也就是所謂「文學青年」。進入醫校後,他們因體質內那股創作慾念,不但沒有被繁重的課業所抑阻,反而找到出口,慢慢宣洩出來。兩種身份,兩種生涯,既衝突又相輔並濟。」。這是我的看法。


莊紫蓉6
  醫生每天接觸病人,解決病人身體上的痛苦,同時也對病人的心理有更深刻的瞭解,這種對人性深刻的感受與瞭解,對寫作也有所幫助吧?

王昶雄6
  你說的很對,日本作家秋吉久紀夫在《交流と異境》一書裡,有一篇〈奔流の中〉(第七九頁)提到:「今年七十七歲,個子小而行動活潑的台灣老作家王昶雄,有留日經驗,他創作的小說〈奔流〉,以一個醫生的眼睛,透過伊東春生這個角色,確認人的生存部分。醫生也者,關心人的肉體,卻往往忘記了人的精神部分。其實,醫生診斷人的肉身,同時對人的感情和心理,更有正確判斷的信心。或許因此之故,台灣長期受到外來政權的統治,而具有不被奔流流走之堅強眼光者,就像王昶雄和王白淵吧!」

     王昶雄先生
   於《陳秀喜全集》
    新書發表會上

  圖片提供:莊紫蓉
b01_4001_1_09

莊紫蓉7
  請王醫師談談〈奔流〉這篇小說。

王昶雄7
  〈奔流〉裡伊東春生這個角色的 MODEL 是我內人的繪畫老師陳敬輝。陳敬輝本來是郭牧師的兒子,郭牧師家的孩子很多,他的好友陳牧師沒有後嗣,就將敬輝過繼給陳牧師,因此,陳敬輝本來應該是郭敬輝。陳敬輝四歲就到日本,生活習慣完全日本化,缺少台灣意識,後來娶了日本妻子,就改名為中村敬輝。當時我是個充滿熱血的青年,覺得應該將他的故事寫成小說。一九四三年我和內人林玉珠結婚,在陽明山卍(ともえ)會館(今教師研習中心)度蜜月時就動手寫這篇小說。我夫人是陳敬輝的高足,她一直勸我不要寫,我還是寫了。完稿發表後,我內人很難過,天天流淚。


莊紫蓉8
  〈奔流〉裡伊東春生想辦法要做個日本人,甚至連生母都不顧,而另一角色林柏年則對伊東春生的做法十分憎惡。就您的觀察,當時台灣社會,像伊東春生這種心態的人較多,或是像林柏年這樣的人較多?

王昶雄8
  依我看,當時台灣人當中,像伊東春生這樣的人比較多,當然,我在小說裡的描寫是比較誇張。一般人比較沒有像林柏年那樣的反抗精神,而且知識水準較低的人,即使心中有所不滿,想要反抗,但是所能表現的也有限。
  日治時代,台灣總督府保安課的檢查十分嚴格,像〈奔流〉這種小說很難通過檢查,所以很少人寫這種題材的小說,〈奔流〉是唯一的一篇。當時在〈台灣文學〉發表時,張文環為了這篇小說跑了十幾趟保安課,後來文字稍加更改才通過。
  在那種時代,要寫這種題材,表現反皇民化的小說,十分困難,所以必須採取含蓄、曲折的手法才能發表,當時的人都能理解這種情況,大家也都能看出我所要表達的意思。


莊紫蓉9
  這種含蓄的表現手法,正好和藝術的含蓄性相合,換句話說,因此而使得這篇小說的藝術性更高,是嗎?

王昶雄9
  或許吧?!最近日本名評論家黑川創編選了一套《外地の日本語文學選》共三卷,第一卷是南方˙南洋/台灣,第二卷是滿洲˙內蒙古/樺太,第三卷是朝鮮。第一卷的台灣部分共收了佐籐春夫的〈魔島〉,楊逵的〈新聞配達夫〉,中村地平的〈霧の蕃社〉,黃氏鳳姿的〈「七娘媽生」〉,張文環的〈藝妲の家〉,坂口b01_w_02子的〈春秋〉,龍瑛宗的〈邂逅〉,呂赫若的〈風水〉,王昶雄的〈奔流〉,坂口b01_w_02子的〈鄰人〉,邱永漢的〈密入国者の手記〉等十一篇。我的〈奔流〉也是其中之一,這表示,經過這麼多年,〈奔流〉仍然受到肯定與重視。垂水千惠教授在後記 「提到〈奔流〉再次於日本出版,王昶雄先生不知道將有多高興。……在殖民地之文學壓制下,用我的母語(日語)寫出如珠玉般的作品,而有幸能夠流傳至今,謹藉此機會向王昶雄先生祝賀。」

       王昶雄先生
    與夫人林玉珠女士

    圖片提供:莊紫蓉
b01_4001_1_14

莊紫蓉10
  我在閱讀〈奔流〉時,感覺作者對伊東春生的做為不認同,但似乎也對他抱持著同情的態度。

王昶雄10
  垂水千惠教授也提到這一點,不過,雖然對伊東春生帶有同情心,但是我還是堅持做為一個台灣人要有台灣意識。


莊紫蓉11
  〈奔流〉的結尾,很有力量,震撼力很強。

王昶雄11
  對,最後這一段很重要,下村作次郎教授在《從文學讀台灣》一書中,也特別提到這一段文字的重要,可惜,他將這段文字譯成中文時,有一點失去了原文的味道,他的譯文是這樣的 「我已經變得不喜歡思考了,這不是很好嗎?這不是很好嗎?我一遍又一遍地說著,孩子般地從山丘往山下跑去,跌滑了又跑,遇上強勁的風,更是拚命地跑。」。再對照前衛版的〈奔流〉,林鍾隆的譯筆就好多了 「我想膩了,連想都不願意再想。我終於待不下去地連呼著狗屁!狗屁!而從山岡上跑到山岡下。然後像小孩子似地疾跑,跌了爬起來跑,滑了爬起來再跑,撞上了風的稜角,更用力地一直跑。」

   王昶雄先生著作書影




 圖片提供:台灣史料中心
b01_4001_1_15

莊紫蓉12
  兩年前,我曾經在陽明國中課外閱讀班上,讓學生閱讀〈奔流〉,請他們寫讀書心得報告,有幾個學生讀了這篇小說,很有感受。

王昶雄12
  施淑教授也曾經讓學生閱讀、討論這篇小說,龍應台在德國的大學教書,也用過〈奔流〉作為教材。


莊紫蓉13
  您還有很多作品沒有譯成中文,不知道有沒有計劃將那些作品譯成中文出版?

王昶雄13
  目前我正在整理我的中篇和短篇小說,打算請人翻譯成中文。四篇中篇 〈淡水河的漣漪〉、〈奔流〉、〈梨園之歌〉、〈鏡子〉可以集成一本,其餘十二篇短篇集成一本。


   王昶雄先生與莊紫蓉
  於陳秀喜詩獎頒獎典禮
         1999年

    圖片提供:莊紫蓉
b01_4001_1_01

莊紫蓉14
  您的中文很好,為什麼要請別人翻譯?

王昶雄14
  我認為由第三者來翻譯會比較客觀,如果我自己翻譯,可能會用我現在的心情和態度,就不容易完全依照原文,所以,我的原則是,自己的日文作品由別人來翻譯。


莊紫蓉
  期待您的中篇小說和短篇小說的中文譯本早日出版。謝謝您接受訪問。

〈本文刊登於《淡水牛津文藝》第七期,2000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