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tle_g01_1§ 鹽分地帶文藝營簡史§

 歷屆鹽分地帶文藝營:簡史記事台灣新文學貢獻獎文學創作獎作品欣賞
鹽分地帶文藝營:

前 言

  標榜提倡純正文藝活動,培植創造力及鑑賞力的鹽分地帶文藝營,在過去的20多年中,以關懷本土文學、藝術,揭櫫鄉土情懷,倡導以台灣為主體的文化活動而受到各方的矚目和激賞。
  20多年來,每年暑假都會在台南縣北門鄉南鯤鯓廟,祭起「鹽鄉有約」大旗,而以鹽田風車為標誌及精神堡壘的鹽分地帶文藝營,已成為南台灣最重要的文藝活動之一。過去的這些年,鹽分地帶文藝營確實也為台灣的文壇,培育了不少新旗手,甚且培育了不少政壇的明日之星,雖然鹽分地帶文藝營不談政治,但在濃烈的愛鄉土意識的潛移默化之下,孕育了不少熱愛台灣人才,卻是不爭的事實。
  鹽分地帶文藝營不僅只在台灣揚名立萬,聲名早已遠播重洋,美國的台灣文學研究會,還曾組團返台參與盛會。

 

 

草創時艱

  鹽分地帶文藝營,是一個純然由民間自主性發起的文學營隊。1979年的春節前,當時筆者在自立晚報擔任副刊編輯,因少年時期參加過一個文學社團-「主流詩社」,結識了台南縣籍的詩友黃勁連、羊子喬等人。當時主流詩社是一個活動頗強的藝文團體,它曾在1973年於南鯤鯓廟舉辦「詩人大會」,與會詩人頗為踴躍,可稱得上是一次盛會。
  稍後黃勁連、羊子喬結合地方上熱愛文學的朋友高琇嬅、黃昭敏,在台南縣佳裡鎮辦過二次「南瀛文學研習營」,而後因種種因素未能繼續舉辦。到了1979年,黃勁連、羊子喬兩位詩友到我服務的工作單位敘舊,言談中提及延續「南瀛」生命讓文學能持續在南部成長,希望能獲自立晚報的贊助。
  經過呈報,報社方面同意掛名主辦,而吳三連先生同意出任營主任,但在財務與行政作業方面,則無法支援。
  雖然如此,但是這對興致勃勃的黃勁連與羊子喬兩位詩友來說,能得到吳三連先生答應出任營主任的頭銜,無疑已吃下了一顆定心丸。

第一屆文藝營的經費來自募稿的稿費

  經過一個春節假期,黃勁連、羊子喬在台南縣積極尋覓文友的協助,獲得黃昭敏、黃崇雄、陳貴裕、黃三明等大批文友的支持,決定放手一搏。首先討論的是文藝營的名稱,原先的提案名稱是「南瀛第三屆文藝營」,但後來考慮這次的文藝營因有吳三連先生擔任營主任,應該是一個全新的出發較有意義,而剛好這時羊子喬先生在做台灣文學研究,他提到包括佳裡、學甲、將軍、北門、西港、七股等六個臨海鄉鎮,早年稱為北門郡,日據時期曾組成過一個文學團體「青風會」,由日據時期北門郡為產鹽之鄉,曾被台灣其他文友稱為「鹽分地帶的詩人朋友們」,最後決定採用「第一屆鹽分地帶文藝營」為名。
  經費方面,在必須自籌的情況下,除可向學員收取報名費之外,另外又想了一個徵稿的方式,所謂的徵稿就是由黃、羊兩人返鄉去向鹽分地帶老、中、青三代的文學工作者募稿,再將這些稿件刊登於自立晚報副刊上,稿費則全數捐為鹽分地帶文藝營的經費。
  於是在1979年的5月4日,自立晚報副刊堂堂皇皇推出了「鹽分地帶」文學展,將鹽分地帶老、中、青三代的作品,分別刊登,其中最令人難忘的是,筆名蕭郎的黃崇雄交來了他頗具代表性的重要創作小說〈上白礁〉。由於得到鹽分地帶前輩們的鼎力支持,「鹽分地帶」文學展展出了四十五天,募得其餘不足之經費,鹽分地帶文藝營於是鳴鐸起鼓,正式粉墨登場。

風雨中誕生

  1979年是鹽分地帶文藝營誕生的年份,這一年也是台灣政治活動中,非常具有意義的一年。這一年的12月10日,在高雄爆發了「美麗島事件」,成為啟發台灣反對意識一次極重要的事件,而在「美麗島事件」發生前夕,可想而知台灣的政治空氣是如何的凝重,尤其當時尚在戒嚴時期,白色恐怖密佈,舉辦像「鹽分地帶文藝營」這樣的大型活動,當然是十分受到矚目,更何況在文藝營對外的招生簡章中,
還列出了兩名重要的台灣本土作家楊青矗、王拓,而他們兩人又是當年「美麗島雜誌」的社務委員,是反對陣營中的重要角色,「第一屆鹽分地帶文藝營」在國民黨情治單位眼中,自然倍受「關懷」與「關照」。
  在這般風聲鶴唳的狀況下,文藝營的工作同仁,依然在南鯤鯓廟做最後的籌備工作,期間便受到極大的干擾,猶記得筆者在開幕前兩天南下參與搬桌子、搬椅子、掃地、整理寢室之際,一天之內軍警、特務有十二次前來「關切」,由此可見當時情況的緊繃程度。

南鯤鯓的贊助

  在風雨飄搖中,第一屆鹽分地帶文藝營的四天三夜活動結束了,包括開幕前夕的颱風,真的可謂是在風雨中的錘鍊,讓文藝營的工作同仁,充滿了風雨生信心的感覺。
  1980年的春天,同仁們展開第二屆鹽分地帶文藝營的籌辦工作,經費依然困窘,而前一年的募稿方式在這年已不適用,大家在坐困愁城之際,當年在北門鄉任代表的洪口聲,想了個點子,他提議向熱心關懷地方事務的南鯤鯓廟管理委員會尋求贊助。
  由於南鯤鯓廟香火鼎盛,而廟方平常又熱心公益,只要能取得管理委員會的應允,經費應不成問題。於是大夥去找廟方的管理主任委員侯吉定商量,侯主委說看過第一屆的表現,他個人十分認同,但因廟宇並非他一人所有,他建議由在地方頗受敬重的吳三連先生修書給管理委員會,當可獲得支持,於是在三老的信函與主委的強力支持下,終獲得南鯤鯓廟管理委員會首肯,答應提撥十二萬元,做為文藝營的經費,此後南鯤鯓廟每年都贊助經費,而提出此一良策的洪口聲,也順理成章地成為第二屆的總幹事。

自立報系接手

  1983年第五屆鹽分地帶文藝營結束後,時任自立晚報社長的吳豐山,找所有參與籌備工作的同仁,開了一次檢討會,他覺得每年臨時組合的籌備方式,不是長久之計,於是推舉了十六名籌備委員,負責每屆的籌備事宜。更由於稍前吳豐山應邀訪美時,台灣鄉親多人探詢及鹽分地帶文藝營的活動及成果,有不少台灣鄉親十分肯定鹽分地帶文藝營的功效,鹽分地帶文藝營在辦了五屆後聲名響遍北美,吳豐山
也決定由自立晚報正式接手,負責籌備募款,所有文藝營工作同仁也都鬆了一口氣,此後每年的經費問題獲得解決,只要把重心放在籌備營務上,確實是一大福音。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接手

  1994年 8月15日,自立報系因經營不善、虧損纍纍,不得不將經營權轉給以陳政忠為首的財團,而當年舉辦的第十六屆鹽分地帶文藝營,營內氣氛也感染了易主後所引發的員工抗爭情緒。以南部文友為主體的籌備委員會,為此開了緊急會議,會議中決議自立報系易主,這個由吳三連一手支持,且因他的支持而獲得南鯤鯓廟贊助的藝文活動營隊,要將回歸給吳三連,於是提出要求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負
責接手,請吳三連的兒子們延續此一具有吳三連精神的文藝營。
  當年10月時,獲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董監事會議決議同意接辦,而於1995年8 月14日到18日,舉辦第十七屆鹽分地帶文藝營。由於當年被選為籌備委員的向陽、杜文靖、羊子喬、林文義等四名自立報系同仁,都已由自立報系退休離職,而南部文友亦提議把籌備重心移回南部。由台南縣北門地區活動的文友組成「鹽分地帶文藝協會」,負責承辦往後的鹽分地帶文藝營,將使「鹽分地帶文藝營」永久舉辦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