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驛前二二八》(嘉義地區) 張炎憲、王逸石、
|
文/張文英
嘉義第一部《嘉義北回二二八》於一九九四年二月出版,象徵著一顆勇健的種子。經由有識志士們的繼續播種、灌溉、扶植、熱情與辛勤的努力,再接再勵,一九九五年初又有豐碩成果展現,真是令人激賞、令人欣慰。
口述歷史的工作,在學養豐富的張炎憲教授、王逸石先生、高淑媛、王昭文小姐的合作下,努力不懈投身這項還歷史真貌的神聖任務。鍥而不捨的採訪,紮實精闢的內容,得來不易的珍貴史實,已為時代留下見證,向歷史尋求真相。這是何等艱鉅、何等崇高的使命!在此,文英謹以嘉義市市長之名向全體工作同仁敬致十二萬分的謝忱。《嘉義前二二八》、《諸羅山城二二八》以及《嘉雲平野二二八》三冊陸續問世,證明當初嘉義地區在二二八事件中死傷慘烈,牽累無辜之深廣,為全台之首。因此,其對日後地方政治意識與反抗精神有直接的影響。所以,整理史實公諸世人更屬迫切需要。嘉義市政府也因此編列將近兩百萬的經費支援本項有意義的活動。
回顧近幾年來,台灣社會的多元化、政治大幅解嚴,無疑是諸多民主先進們遵循歷來先賢的足跡,冒著生命危險,不斷抗爭、奮鬥所爭取來的。倡導二二八公義和平運動的人士,以不怨不悔的大無畏精神,號召全台受難者家屬與親友,從事各式追思祭拜,受到各地人士勇敢響應,突破敏感的政治禁忌,終能喚起越來越多民眾的支持與參與,以至於能蔚為風潮,成功地衝破重重的困境與鉗制,重建了台灣人民不再畏懼「二二八」的自信,歷史沉冤才得以陸續公諸社會。
短短三、四年期間的努力,竟有如此可觀的成績,顯示出台灣人民追求公義的勇氣與決心,尤其是那些率先提倡的民主先進們,更是居功厥偉。假使當時沒有像鄭南榕、陳永與以及田安豐、陳禎維等等志士不畏強權、犧牲奉獻的精神,全力以行動來奔走,喚起大家的感動與響應,相信今天的歷史真相仍是石沉大海。
嘉義市各界地方人士,追求二二八公義和平運動的熱情與奉獻,非但不落人後,更創下多項的紀錄。全台第一座二二八紀念碑就是一例。在當時陰沉的政治氣氛下,前任張博雅市長睿智果敢的堅持,終於在一九八九年八月九日突破保守上級官僚的制止與阻撓,順利在嘉義市彌陀寺對面八掌溪畔矗立起劃破政治禁忌的二二八紀念碑,不但為日後台灣人民爭取社會公義、喚醒民眾的運動,跨出一大步,同時對於後來的政治解凍,如官方二二八的史料整理,以及政府官員公開道歉等等連鎖效應,均有催化的貢獻。至於建碑過程中,諸多出錢出力的地方人士默默奉獻的精神,更使得世人欽敬與懷念。
本人自就任嘉義市市長以來,秉承嘉義人講義氣的特質,大公無私地為嘉義市的各項建設全力以赴。緬懷先賢,傚法他們犧牲奉獻的精神,正是傳承民主香火不可或缺的必修課題。因此,積極籌劃興建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並已於一九九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舉行破土典禮,預計兩年後在本市東郊省立嘉中西側的大雅路、啟明路交叉口,將有一座包括紀念館、廣場、藝術浮雕的和平紀念公園誕生。而一九九四年全國性文藝季中,二二八受難者、悲愴巨匠的陳澄波紀念展,在本市文化中心熱烈的展出,也是讓國人汲取歷史教訓、撫平傷痛的重要活動。
追求和平、公義,讓歷史的教訓永遠牢記在青年學子心中,讓在台灣的四大族群能以生命共同體的共識來為台灣將來的前途攜手共創,這正是我們整理史料、澄清史實,以及重讀歷史的積極意義。但願如今四冊口述歷史的出版,能喚起更多人士的關心與參與,並能齊心協力繼續努力,期蔚為風氣,以「鑑古知今,繼往開來」的情懷詳讀史料、認清人性的弱點,警惕自己。
這一系列著作的完成與出版,確實難能可貴,得來不易,願我市民與同胞能詳加研讀。在此,爰誌序言以表敬佩與感謝。
199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