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台灣史料研究 第23期》 2004年8月 出版 |
《台灣史料研究》是半年刊,本期已出刊廿三期,總計發刊至今已有十一個半年頭,到下一期推出,就是十二年來。這份以台灣史 料保存和研究為宗旨的刊物,介於學報和通訊之間,而以活化歷史史料、強調民眾觀點為其內容走向,持續近十二年,已經很清楚地展現了她的特色:站在台灣、站 在民眾的角度,解釋台灣的史料,再現台灣的歷史真實。近十二年來,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作為《台灣史料研究》的出版機構,默默耕耘,編委會的董事同仁輪值 編輯,竭智盡力,使得這份刊物逐漸累積出一點成績,對深化台灣歷史研究不無俾補,相信是讀者所共見的。
同時,為了使這份刊物更具閱讀、研究、保存價值,近幾年來,我們逐漸朝向專題研究的編輯取向發展,這一期我們推出「台灣新詩史專題」,邀請此一研究領 域內的專家學者撰論,論述自日治年代以來台灣新詩發展史上值得關注的重要議題、年代特色和詩史建構的課題。羊子喬撰〈鹽田裏的詩魂:日治時期台灣寫實文學 的重鎮「鹽分地帶」〉仔細而細密地耙梳了日治時期鹽分地帶詩人書寫特色以及此一文學社群對台灣現實主義文學的影響;解昆樺的〈重估傳統,再造國族:臺灣 70年代新興詩社的文化振興運動〉則試圖對於七○年代崛起的值占後代詩社及其主張和實踐賦予文化重建的歷史意義;鄭慧如的〈從踐形到支離:1980年代台 灣新詩中的身體觀〉通過八○年代詩作文本的分析,另闢蹊徑地展現了台灣新詩細緻幽微的一面;相對地,黃武忠的〈戰後「台語詩」的寫作意義與台語運用分析: 以林宗源、向陽為例說明〉則是針對林宗源和向陽的台語詩文本,分析其台語運用,試圖架構台語詩的文學書寫意義;孟樊的〈以詩選撰寫詩史〉,以及楊宗翰的 〈台灣新詩史:一個未完成的計畫〉兩篇論述則不約而同地對於台灣詩史的撰述方向和歷史書寫切入角度,提出深刻的反省和批判。搭配「口述歷史」由莊紫蓉採訪 紀錄的〈黃騰輝先生口述訪問記錄〉突出一個台灣詩人的書寫經驗和觀點。整體來說,這個專題具體而微地展現了台灣新詩史研究的多重面向,同時也足以彌補台灣 新詩歷史議題與論述的部分空隙和不足。
作為編者,我要感謝以上為「台灣新詩史專題」撰論的學者專家,他們的研究成果和論述,在專業研究的領域中,應該受到重視;對於其他領域的學者與讀者來 說,也有開展視野、參照比較,藉以印證台灣新詩如何在台灣歷史的轉折過程中生發、反映以及表現的多種風采和身姿。(總編輯/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