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近百年史論文集
台灣近百年史論文集(已絕版)


張炎憲、陳美蓉、黎中光編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出版
1996年8月  出版
訂價:500元


簡介目次陳奇祿序張炎憲序李敏勇詩

從1995年的學術研討會反省台灣歷史意識

文/張炎憲

一、 失去反省的歷史

  1985年滿清與日本為了爭奪朝鮮權益兵戎相見,結果清國戰敗,兩國訂立馬關條約,清國讓台灣給日本,台灣淪為日本殖民統治達五十年。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戰敗,放棄台灣,中華民國繼之接收台灣,統治至今亦已五十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殖民地紛紛獨立建國,台灣卻在政權轉變中,由中華民國統治。經歷二次世界大戰的慘痛教訓,世界上許多國家都重新反省,批判過去的歷史,台灣卻在國民政府統治下,接受中國歷史文化的教育,失去反省批判殖民統治的機會。
  1995年,當歐洲、美國、日本都在追悼終戰五十年,重申人民的戰爭苦難,台灣官方卻仍慶祝光復五十年,強調八年抗戰與台灣光復的關係,自認中華民國政府才是台灣人民苦難的解救者。台北市政府在陳水扁入主之後,想扭轉官方固定模式,在10月25日,舉行終戰五十年,落地生根的活動,雖有新意但選在10月25日的官定「光復節」,顯示仍未跳脫官方的思考模式。可見台灣的歷史意識仍有待反省。

二、 1995年的學術研討會類別

  學術界、文化界在1995年重要而關鍵的一年,舉辦不少研討會。依其性質,大致可分成下述的類別-

(一)探討百年來台灣變遷的研討會:

1月7~8日
  台灣研究基金會主辦「百年來的台灣研討會」,共有九篇論文,包括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各層面。

3月4日
  台灣大學經濟學系主辦「台灣百年經濟變遷」研討會,主要論述經濟發展的問題。

4月15~17日
  適值馬關條約簽訂一百年,自由時報主辦「馬關條約一百年-台灣命運的回顧與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海外參與者有岡田英弘、中川昌郎、岡崎久彥、班立德、蕭欣義等,論文共十三篇。

8月15~17日
  時為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投降五十週年,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主辦「台灣近百年史研討會」,計有論文二十六篇。

9月3日
  清水鎮公所主辦「馬關條約後台灣百年發展史研討會」。這是清水牛罵頭文藝季活動之一,也是近年來文史社團紮根地方的具體表現。

(二) 紀念台灣光復的研討會:

2月21日
  中華民國史料中心主辦「台灣光復後經濟發展」研討會,論文共八篇。

7月28日
  中華民國史料中心主辦「台灣光復後修纂地方志」研討會,計有論文八篇。

8月15日
  中國歷史學會主辦,「抗戰勝利五十週年學術討論會」,討論八年抗戰與台灣光復的關係。

10月16~17日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主辦「台灣光復五十週年──台灣近代史」研討會,有論文十二篇。

11月19~21日
  國史館主辦了「抗戰建國暨台灣光復──中華民國史專題」研討會,計有論文十三篇。

(三) 涉及台灣史研究的研討會:

4月21~23日
  新史學雜誌、東海大學歷史系主辦「五十年來台灣的歷史學研究之回顧」研討會,計有論文十七篇。

5月12~13日
  淡江大學歷史系主辦「台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共二十篇。

9月1~3日
  中國近代史學會,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主辦,政大歷史系所、政大東亞研究所協辦「慶祝抗戰勝利五十週年兩岸學術研討會」,論文共有五十九篇,有關台灣者只有三篇。

11月19~21日
  淡江工商管理學院主辦「台灣文學研討會」,共有論文三十八篇。

12月15~16日
  台灣大學歷史系、中研院台史所籌備處主辦「台灣研究百年回顧與專題研討會」,論文計二十篇。

三、 台灣觀點與中國觀點

  五十年來,國民政府再三強調國民黨與台灣的關係,重申八年抗戰勝利才使台灣得以光復。這是國策,更是其歷史解釋的基本架構。
  官方或大中國意識者認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台灣史是中國史的一環。以此觀點論述台灣歷史,台灣史的自主性和多元性乃被忽略。
  其實,十七世紀,荷蘭、西班牙分佔台灣南北,建立其東亞貿易的據點。台灣也因之浮現世界舞台,步入歷史時期,台灣並非中國固有的領土,由此可得證明。
  明、清鼎革之際,鄭成功在中國戰事失利,乃驅逐荷蘭,領有台灣。1683年,施琅攻台,清國終將台灣納入版圖。1895年,清國割讓台灣給日本。1945年,日本敗戰,國民黨接收台灣至今。政權變動頻繁乃是台灣歷史發展的特色。台灣原是南島民族棲息的地方。十七世紀,漢人遷移台灣之後,與平埔族、高山族爭奪土地,逐漸成為島嶼上優勢的族群,建立了漢人社會。族群關係的複雜性也是台灣史特色之一。
  近一百年來,台灣社會遭逢巨大轉變,傳統農業社會沒落,資本主義社會興起;威權體制崩解,民主政治落實發展;中國意識支配力衰退,台灣意識崛起;中國文化的權威性削弱,台灣新文化逐漸成形。這些新生力量正在衝破統治者和大中國意識的重重壓制,開創新台灣,台灣主體觀點的興起遂成為近年來台灣史的重要特色。
  1995年的學術研討會充分顯示上述台灣觀點和中國觀點的差異性。國史館、省文獻會、中華民國史料中心、中國歷史學會等主辦的研討會,都以「八年抗戰」和「台灣光復」的名義,探討中華民國、國民黨與台灣的關係。研討會雖有台灣歷史論著的作品,卻缺乏台灣主體的觀點,台灣史研究只是陪襯的性質。
  台灣大學歷史系和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主辦的研討會,其中只有二、三篇提出台灣觀點的反省,大多數論文仍各自成章,無法扣緊研討會百年回顧的主題。
  江大學歷史系主辦的研討會,雖以台灣史為主,除數篇之外,撰寫內容並不是近百年的歷史。
  相對於官方機構和學院,民間所辦三場研討會的主題和內容反而能清楚提出歷史的反省。台灣研究基金會選在年初舉辦研討會,開啟百年反省的契機。繼之,自由時報選在馬關條約簽訂日,邀請海內外學者,以台灣觀點論述一百年歷史的變遷,且配合媒體,刊登論文,廣為傳佈。這是台灣新聞媒體公開表明台灣觀點的創舉。
  8 月15日,韓國和台灣脫離日本殖民統治。韓國以這一天為獨立日,深刻反省批判日本的統治。台灣在國民政府統治下,每年慶祝接收的「光復節」,卻忘記殖民地解放的意義。由此可見,台灣並沒有真正解放,只是落入另一個統治者手中。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選在8 月15日舉辦研討會,除了重視這一天的歷史意義之外,也希望透過對一百年歷史的研討,重新評價日本和國府的統治,確立台灣觀點的歷史意識。
  本論文集所收錄「台灣近百年史研討會」的廿五篇論文,分為十二個主題。而這十二個主題,大致又可歸納成四方面。一、對台灣傳統事物的探討,如台灣文學、歌謠、民俗藝團,及其重新詮釋;二、西方對台灣的影響,如長老教會、社會學理論、法制觀念的傳入及其影響;三、台灣目前正在醞釀或已形成的重要課題,如媒體、國家認同、族群及左翼運動的問題;四、台灣與世界的關係,如經濟、貿易、外交上的問題。這廿五篇文章雖各有不同理論、研究方法、研究主題,但均共同關注、扣緊「台灣有無主體性」和「台灣主體性內涵」的討論,這說明「台灣主體性的建構」是當今台灣歷史文化所面臨的最重要問題。
  1995年、民間所舉辦的三場研討會正代表台灣新生力量的走向,活潑多元,充滿挑戰舊時代、舊權威的豪邁精神。

四、台灣主體觀

  談到台灣歷史、台灣文化,常以台灣鄉土歷史、台灣鄉土教材、台灣本土文化稱之。台灣就是台灣,為何還加上鄉土、本土呢?這表示在台灣之上,還有大中國的存在,在中國的架構裡,台灣只是其中的一個鄉土。
  長期以來,國民黨以大中國架構統治台灣,以大中國意識教育台灣子弟。歷史研究受此影響,中國史觀點成為台灣史解釋的基準,台灣史成為中國史的一部分。
  台灣的漢人來自福建、廣東,數代居住之後,視台灣為安身立命的故鄉,逐漸形成與中國不同社會。因此,有人以大傳統與小傳統來解釋,大傳統是中國文化,小傳統則是台灣的鄉土文化。小傳統雖有特色,但無法脫離大傳統、獨立自主。主種說法雖承認台灣的獨特性,仍然以中國觀點看台灣。
  近年來,台灣經濟繁榮,政治民主,「台灣經驗」一詞乃應運而生。台灣經驗的內涵有其近代性、進步性,但仍無法擺脫大中國的解釋架構。
  1980年代之後,台灣意識高漲,台灣主體觀因之產生,並以此重新論述台灣歷史、文學、藝術、政治、經濟等。為何加上「主體」兩個字呢?因為從前多以中國本位論述台灣,台灣被忽視或被模糊,強調「台灣主體」是為了突顯台灣與中國之別。
  在台灣有台灣主體觀點原本天經地義。今日反而要討論「台灣主體」觀,實在是統治者造成的荒謬。
  台灣主體觀的終極目標是要建立台灣的歷史解釋,以台灣觀點解釋台灣歷史,以台灣觀點解釋中國史、世界史。台灣主體觀並不否認中國對台灣的影響,但以更寬廣的視野,正視台灣島內族群、殖民統治、多元文化衝突融合的問題。台灣主體觀絕不迴避問題的存在,而以正面迎戰的勇氣,提出解釋的觀點。
  有人說台灣主體觀點易陷入狹隘,不知世界之大。其實,台灣主體觀點正想解決這個盲點,避免掉入只知中國,不知世界的框架中。
  台灣主體觀點建立之後,台灣文學、美術、音樂、戲劇等研究或創作才能確立典範,出現優秀作品。階級觀、兩性觀、族群觀或其他各種學說也才能找到詮釋原點。
  歷史是需要詮釋、建構的,台灣歷史的詮釋除需應用精緻的學術成果、歷史方法、歷史理論之外,更需要立足台灣的史觀,如此才有建立「台灣學」的可能。

五、 新時代的挑戰

  官方修史和統治者史觀是中國統治者駕馭人民慣用的手法。但,台灣民間社會澎湃的生命力和人民反抗統治者的傳統已躍躍欲動,試圖打破中國舊式的窠臼。
  現今,官方已無法完全掌控民間。民間力量除了追求政治民主、經濟富裕、社會福祉,更要建立台灣新文化。台灣新文化的建立需要台灣史觀做為基礎,才會泉源不斷,茁壯發展。近年來,台灣史研究蓬勃發展,乃是新時代來臨的前奏。新時代需要有新史學觀點,歷史研究無法脫離時代而孤立存在。
  1945年8 月15日日本戰敗,國府接收台灣,是台灣歷史反思的重要日子。1995年,日本與國府剛好各自統治台灣五十年,更是反省的重要一年。昔日,忽視它,情有可原。但今日,需要面對它,重新思考,台灣史研究才能與土地、人民結合,反映時代的脈動,建立獨特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