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_02_03_9_1

《悲情車站二二八》(基隆地區)

張炎憲、胡慧玲、高淑媛採訪記錄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出版
2011年3月出版
訂價:300元


 
 

文/林宗義

  這本小冊是二二八關懷聯合會自一九九一年從事公義和平運動以來出版的第一本書,全部根據目擊者和受難家屬的口述歷史,寫出八堵火車站的大屠殺。這本書的問世,本會會員感慨無限,這是我們兩年來努力的一個結果,相信也是愛台灣的人士互相檢討二二八公義和平運動真義的一本好參考書。
    關懷聯合會公義和平運動,是由受難家屬對台灣政府李總統提出五項訴求開始,這五項訴求是,(1)公開二二八事件真相,(2)建碑,(3) 賠償,(4)道歉及訂定二月二+八日為國定紀念日,(5)設立特別基金,從事台灣文化的新建設及社會心靈的重建。
    政府對家屬第一項要求,指定二二八研究小組用一年時間,提出研究報告,這項報告,根據官方各機關的檔案,認定對二二八慘案的發生,台灣行政長官陳儀及其軍事保安將領柯遠芬、彭孟緝、張慕陶等應負起責任,但也提及在南京的蔣介石不能避免其行政上應付責任。
    受難家屬對這點雖然肯定,但是因為這個報告有兩個大漏洞,並不能說是真像的報告。一是受難家屬們最關心的是受難者犧牲生命的最後情況,如被殺原因、情形、兇手、方法、時日及死後處理狀況等,可說是完全沒有記載,這是受難家屬對這份報告最不滿的地方。二是官方報告只研究一九四七年二月二十七日至三月十七日所發生的事件而已,對三月十七日之後的清鄉及長達三十八年的戒嚴所發生與二二八有關的後遺症──白色恐怖的悲慘事件,都未提及上逼是被嚴重忽略,一件難以補救的遺憾。長期白色恐怖引起的政治壓迫,對人心與生命的危害、損失,及對受難家屬和一般人民的生活、政治、經濟、工商業、教育、文化、社會各方面的傷害是很可怕的。
    因很多極欲探知的事實自研究報告、民間學者研究書籍或官方檔案紀錄不能得到時,只有靠目擊者或受難家屬親身經歷的口述歷史,多少彌補一些空白,增加我們對當時發生情形的瞭解。所以,二二八關懷聯合會自一九九二年初開始積極從事口述史料的搜集。
    八堵火車站三月十一日發生的屠殺事件,在官方報告中只提到軍隊突來包圍火車站,抓走及打死工作人員而已。報告中說:

  三月一日上午約九時,突有軍用卡車兩輛載著士兵至八堵車站, 見人就開槍,當場有謝清鳳、陳境其、湯振平、鄧順兼、張水連等七 、八人被槍殺,隨後,將站長李丹修、副站長許朝宗、蘇水木、運轉 主任黃清江、總務周春賢、王貴良、剪票員廖明華等八人押上軍車, 迄今生死不明。士兵執行任務時,負責八堵區綏靖任務的指揮官王勵 固少校在現場,其後雖經家屬再三跪求告知真相,惟其堅不透露。另 有一位穿著鐵路員工制服的車號司事許炎山,在八堵街上被捕,數日 後,雙手被鐵線反綁,浮屍基隆港。考證受害原因,似與二月二十八日 有軍人在該車站被毆傷有關。

     不過這個事件並不是單純幾行紀錄可以交代的小事件。相信讀者從這本小冊可以看出,這是一件有計謀可怕的屠殺計畫,全副武裝的軍人集體殺戮一鞏無辜的火車站工作人員,這群人員不但無辜,且是二二八發生時曾向受一群激憤民眾毆打的外省兵士伸出援手的好心人,結果冤枉喪生;可說是以怨報德的犧牲者。
    相信讀者可以看出當時軍紀紊亂的程度。這批兵士到現場不分青紅皂白即槍殺五至七名工作人員,而被掠走的十一至十四名工作人員,他們行方不明,沒有公開審判也沒有任何交代,四十多年生死不知。
    人被掠走後,家屬立即面臨極度的生活困難。無收入,無工作,引起學童失學,出來謀生幫助家計。對這種情形,鐵路局和政府不但沒有採取補救辦法,而且不聞不問,甚至在家屬探詢親人下落時也不理不睬。可悲的是也沒有親友可幫忙,可能怕受二二八家屬連累,也可能在當時經濟普遍困難的情形下也是無能為力。此後,家屬們的苦苦謀生、艱難度日,在書中也有描寫。
    最近,二二八關懷聯合會成立後,積極與家屬取得聯絡時,發現還有許多家屬處於驚怖狀態,不敢出面。在訪問受難家屬從事口述歷史工作時,有很大部分拒絕採訪,或只透露一點點,不願提起詳細情形。根據一位口述歷史工作者對家屬的訪問,發現在採訪十二位家屬時,只有兩位同意將其受難情形公諸於世,八位簡單說明受難情形,並要求不要公開紀錄,另有兩位完全拒絕,不願出來講話。這是一九九二年,二二八禁忌突破之後的經驗。從這個例子可以瞭解二二八事件在四十多年白色恐怖籠罩下,所帶來的精神壓逼與恐怖記憶有多深。
    但這些八堵事件受難家屬卻不同,這十二位家屬或見證者都立即答應出面,可說反映出八堵事件的特殊性,因為受難家屬自己都很清楚他們的親人受難完完全全是官方軍紀紊亂所致,因而願意挺身出面澄清一切。
    我願意以這本小冊子獻給台灣社會父老兄弟姊妹。我感覺二二八所帶來的陰影,影響台灣人生活上及各方面的活動,還是很深、很長。希望政府諸公看了本書後,勇敢出面承認過去的錯誤,作適當的道歉,來解決這個陰影,同時希望這種歷史悲劇,不要再發生感謝張炎憲教授、胡慧玲小姐、高淑媛小姐的努力,感謝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的合作及一位無名人士慷慨樂捐,使得這本小冊得以順利出版。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