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_15_05

《吃果籽 拜樹頭
 ─廖述宗的人生回憶》

口  述:廖述宗
整理編寫:莊家穎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出版
2012年5月出版
訂價:350元



簡介 
│ 目次 │ 廖述宗序 │ 莊家穎後記

  2008年夏天,我來到隸屬於芝加哥大學的「明美癌 症研究中心」,擔任研究技術員。因此緣由,有幸認識同 為台大農化系出身,但長我整整五十屆的廖述宗院士。
  我工作的實驗室裡有位博士後研究員褚志斌(Max)同樣來自台灣,逐漸與他熟稔後,發現他是已故 表哥在清大物理系的學弟,因為這層關係,頓時讓我感 覺與他親近許多。Max提及其博士論文指導教授就是知 名的廖述宗院士,雖然年事已高,但仍在相同樓層,積 極主導其研究團隊。在此之前,「廖述宗院士」對我來說 只是個遙不可及的名號,雖然我曾經拜讀廖教授許多關 於細胞核受體與EGCG的論文,雖然我在台大的指導教 授黃青真與家族裡亦是從事生醫研究的舅公楊文光教 授都曾建議我禮貌性拜訪他,但基於我對院士高高在上 的刻板印象,也就不曾興起前去拜會的念頭。
  透過Ma x熱心的遊說,某次實驗空檔,在沒有事先 預約的情況下,他帶著我直接前去打擾廖述宗教授。令 人意外的,廖教授以慈祥和藹的態度與我握手寒暄,而 Ma x在匆匆將我引介後,便因實驗緣由而先行離開,留 下廖教授辦公室裡,戰戰兢兢的我,與略顯錯愕的廖教 授。
  我曾在許多學校活動與國際會議中,遠遠觀察過許 多知名的大牌教授與國家院士,他們似乎能夠呼風喚雨 的氣勢與排場,絕不是我這等無名小卒敢冒然上前攀談 與親近的,然而,廖教授自然流露出謙卑穩重的長者風 範,讓我想起自己的阿公,而心裡也就不那麼緊張了。來 到美國後,我以身為台灣人為榮、以會說台語為榮,也因 此,即便我的台語仍是「零零落落」毫不輪轉,我還是努 力地搬出所有詞彙,比手劃腳地向廖教授自我介紹了起 來,而廖教授竟然也耐心地聽著我以不熟練的台語夾雜 英文,與他完成對話。
  我注意到廖教授的辦公室擺滿了照片、簡報與繪 畫,一張張泛黃的照片與一幅幅色彩鮮明的繪畫,似乎 都急著訴說廖教授不平凡的經歷,而廖教授也喜歡像老 師以power point授課的方式,透過這些珍貴的圖片,慢 慢講述其背後隱藏的故事。廖教授令人如沐春風的學者 氣息,以及數不勝數、引人入勝的台灣民主運動史與生 醫相關的有趣「發見」,都讓我自此以後,喜歡趁著實驗 空檔,溜到他辦公室收聽「廖教授講古」。
  每每聆聽廖教授訴說他的親身經歷與人生哲學,總 讓我恍然大悟,獲得許多啟發。他有多句一生奉為圭臬 的座右銘,句句耐人深省,廖教授喜歡將這些座右銘與 人分享,更將它們印在自己的名片上,其中「追求創新, 而非與別人競爭」與「成功,重要的是過程而非結果」兩 句話,帶給我很大的震撼。除此之外,他更排斥做長做 官,甚至當所有科學家皆視諾貝爾獎為至高榮譽時,他 卻在遠赴瑞典時,對諾貝爾基金會委員發表廢除諾貝爾 獎的偏激言論。我第一次聽到他這麼說時,真是瞠目結 舌,不知該如何接話。我當下心想,若以現代俗語來說,
廖教授真是個不折不扣的「怪咖」,因為在此汲汲營營、 眾人廝殺得你死我活的年代,他竟然能輕鬆地視名利為 浮雲,專注於自己所好而不受外界誘惑與牽絆。
   我也隱約感受到,廖教授在莊重冷靜的科學家形象 下,似乎蘊藏著豐富的情感,因為我知道,一個人倘若沒 有這些熱情,又怎能如此瀟灑表現他對家人的愛意、對 學術的熱忱與對故土的關懷。
  人的一生似乎是被無形的緣分牽引著,我心存感激 自己能有機會與廖教授夫婦熟識。廖師母笑容可掬、親 切可人,讓人不難體會到廖教授為何對她如此傾心。某次 言談間,我們談到家人的姓名,廖教授興奮地告訴我,我 父親的名字「仁文」,綜合了他大哥「述仁」、與二哥「述 文」的名字,難怪我們會那麼投緣。也許就是因為這樣 的緣份,廖教授總不嫌棄地以禮貌的態度請我為他投 稿、翻譯文章,這讓我有機會接觸到寫作的領域。然而, 一旦提及為他執筆撰寫自傳,我總是驚恐地以才疏學淺 為由婉拒他,因為,我的確是名副其實的才疏學淺啊。
  當我發現技術員的工作實在讓我難以發揮所長,而 腦袋也毫無用武之地之時,便毅然決然辭去這份工作, 在短暫回台後,我重返西北大學研修會計課程。雖然離 開了芝大,但我與廖教授夫婦的緣份並沒有終止,由於 我先生Martin King當時仍在芝大攻讀MD/ PhD學位,有 時我便趁著修課之餘,與先生一同拜訪廖教授。廖教授 並不喜愛浪費時間在無謂的社交活動,即便是學術研討 會他也都敬而遠之,然而,我與先生舉行婚禮時,他卻賞 臉與師母一同參加,讓我受寵若驚、深感榮幸。
  廖教授對台灣民主與生醫研究的熱忱與奉獻,一直 讓我感動與敬佩,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像我一樣幸運, 能夠直接現場收聽「廖教授講古」。我擔心,以廖教授低 調的行事風格,與不擅命令的謙遜個性,若沒有人將其 所有經歷仔細記錄,這些精彩故事有天真會被眾人給遺 忘,這將是台灣人民與歷史的一大損失。2011年春末夏 初,我完成西北大學會計的課程,與先生準備離開芝加 哥遷往加州之前,終於決定自不量力的接起這份可遇不 可求的任務。
  20 05年,楊遠薰小姐曾到芝加哥訪問廖教授,並將 其故事撰寫成短篇傳記,出版在《北美洲台灣人的故 事》。楊小姐專業流暢的雋永文筆,讓我自嘆不如,但也 是藉由她的描述,才讓我了解更多故事的發生年代與細 節。2010年,楊美玲小姐首先展開廖教授自傳的籌備,她 翻譯了多篇廖教授早期的文稿,完成了打底的部分。此 外,Ma x也曾在20 06年側寫數篇關於廖教授的生平。如 果沒有這幾位前輩的文章作為骨架,我實在無法在接手 後,即刻延伸著作與編輯。我不曾接受專業的寫作訓練, 所以只能以青澀拙劣的筆法,描述廖教授任重道遠的一 生,希望讀者能在這樣生疏的字裡行間,感受廖教授對 生命、對台灣的濃烈感情。
  感謝廖教授給我這樣難得的寫作機會,讓我展現愛 台灣、思念台灣的本土精神。承蒙「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 會」張炎憲秘書長與曾秋美秘書耐心且費心地解說出版 的流程與注意事項。好在有廖教授與秋美小姐時時溫馨 的打氣,才讓我在職業作家充斥的今日,有勇氣執筆完 成此書。

※作者簡介

   國立台灣大學農業化學系學士。國立台灣大學微生物與生化學 研究所碩士。美國凱斯西儲大學營養化學碩士。美國西北大學 會計師準備證書。曾任台大醫學院生物化學暨分子生物學研究 所研究助理,美國芝加哥大學明美癌症研究中心研究技術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