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 矢內原忠雄 著/林明德 譯 |
矢內原忠雄《帝國主義下的台灣》雖非日據時期台灣經濟史之「定論」或教條(dogma)的集成,成為經典之作。這是日本統治殖民地過程的透視,探討其研究殖民地結構的論述。也是以經濟為中心看台灣社會發展的科學分析。易言之,即從殖民政策立場,以台灣為具體實例,闡析帝國主義殖民政策理論以及日本殖民政策活動形態。
由於日本對台灣經濟要求為日本決定台灣統治政策最有力的原因,因此著重於經濟問題的分析,但對於教育、法制、政治、民族運動等亦有敏銳的分析,即將台灣經濟分析置於日本帝國主義支配之下,闡釋日本佔據台灣期間資本主義歷史的性格,提示日本資本主義的後進性、早熟性,強調日本資本主義的特殊性。
將台灣的資本主義化過程中日本國家權力的活動及其性格,就日本資本壓制台灣的關連性,以冷靜的態度順應史實的經緯,加以考察。將台灣經濟各領域資本主義的發展,依據資本主義發達的理論加以闡析,此一資本主義化的概念,遂成為後來台灣經濟研究者共通的分析方法。
研究台灣經濟史的學者對於矢內原台灣社會經濟「資本主義化」的論說雖有異論,提出「雙重經濟」的概念說明殖民地時期台灣經濟循環過程的結構,對矢內原的「資本主義」理論加以修正。但正如若林所指摘,作者所作「優秀的共時的結構分析」,不啻成為後代歷史研究者很好的導引,具有經典書籍一讀的價值。
1930年代前後正是「階段性制度史」研究法在中日風起雲湧之時,1929年完成的此一著作自亦深受其影響。
矢內原指出日本帝國主義不同於歐美帝國主義,蓋歐美帝國主義乃內部資本主義發展後,為了銷售其工業品,爭取生產原料而推動政府向外侵略的結果,日本帝國主義則是先有帝國主義的發展,然後再由政府卵翼日本株式會社在台灣拓展事業之過程。這就是本書的基本理論架構。
本書分成「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及「台灣糖業帝國主義」兩篇,前篇申論前述之一般發展,後篇則以糖業為個案更細密的指出以上發展的過程。
本書論台灣之經濟發展,多由日本政府的措施方面著眼,雖亦承認台灣的發展,除了日本政府的措施之外,還得力於台灣本身的因素。矢內原指出:
1899年至1926年間,台灣急劇資本主義化的理由有三,一為日本自中日、日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累積的資本,二為台灣熱帶、亞熱帶的自然環境、勤勉、富於貨殖心,而生活程度又低的住民,乃使台灣企業利潤率提高,足以誘引日本的投資,三為日本政府的力量。
矢內原為富有滿腔宗教熱情的自由主義者,他專攻殖民地政策,深悉殖民統治將瓜熟蒂落之原理,在本書中,歷陳日本人對台灣人在經濟上的種種剝削,在政治、教育上的種種不平等待遇,呼籲台灣人以民族運動取代「無產階級運動」,以爭取自我民族的解放。作者這種對學術界求真的勇氣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的確是難能可貴,而使本書具有強大的震撼力,難怪在日本統治下的台灣成為禁書。
本書原有周憲文氏的譯本(帕米爾書店),但譯文大多直譯,有不少值得商榷改正之處,唯恐有誤導,影響到內容之正確性,故加以重新翻譯,力求能通達原書之本意,以供初學者之研鑽。
譯者 林明德
2003年1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