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_10_02
《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

矢內原忠雄 著/林明德 譯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出版
2004年2月出版
訂價:300元


簡介目次林明德序矢內原忠雄序

  本書第一篇曾刊載於《國家學會雜誌》第42卷第5號至第9號,第二篇則在《經濟學論集》第7卷第1號刊載,茲將之整理與補充而成。這兩篇論文在雜誌上發表後不久,伊能嘉矩的遺稿《台灣文化志》出版,這是三卷約三千頁的巨著。據板澤武雄氏的跋文云:「伊能嘉矩全稿已成,僅書名未定而竟去世。伊能嘉矩氏原擬將本書題為《清國治下之台灣》,但因記述的範圍涉及清國統治時代前後,且屬網羅歷史、政治、經濟、宗教、疆域、人種、民族與學藝等廣泛文化意義的綜合性研究,因此乃將遺稿定名為《台灣文化志》。但其最主要部分是清領時代,至日本據台為止,且在內容上,作者全力貫注的是論述清朝統治的行政制度。
  伊能氏的大著所處理的主題是《清國統治下的台灣》,對此,本書亦可題為《日本統治下的台灣》,蓋主要是研究日本佔據台灣以後,在日本勢力之下,台灣是如何發展的問題。如就時代而言,可說是伊能氏著作的延續。但本書與伊能氏的著作,除了主題的時代背景不同與篇幅之小不足以比較之外,在內容的處理上,卻具有若干特徵。
  第一,本書的內容,雖亦涉及經濟、政治、法制、教育等各項問題,但作者所最著重的一點是經濟的發展,其他方面只是簡略的記述而已。但這並不表示其他方面不重要,只因作者的研究主要是有關經濟的問題,而且日本統治台灣的各種政策,一向是以發展經濟為主要項目。不僅如此,日本對於台灣的經濟要求,是決定統治台灣各種政策的最有力因素,故欲探究台灣統治的意義,當應將研究的主力放在經濟關係的分析上。
  第二,本書雖亦對歷史的事實加以敘述,但作者所投注的乃是事實意義的闡釋。日本佔據台灣以後的情形,不論其沿革或現狀等事實的敘述,台灣總督府的出版品及其他著作相當豐富。作者即以這些政府與民間的出版品所提供的事實為依據,分析台灣的經濟政治發展的事實關係,並擬探討其社會的意義,進而剖析台灣統治的性質。至於其意義及性質,以其具有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的帝國主義之特徵,故題本書曰《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
  如上所述,本書是以經濟為中心所作對於台灣社會發展的科學分 析。根據一定的理論,分析社會的事實,探究其社會的意義,並據此具體的分析結果,作為確立或修正科學理論的依據。殖民地之社會科學的研究所依據的,亦不出此一方法。這當然不僅限於台灣,朝鮮、印度、阿爾及利亞或其他殖民地,也惟有依據此一方法,才能真正認識其殖民地的特性。亦惟有如此,始能同時闡釋支配該一時代的國民經濟、政治及世界經濟、政治的活動形態,並真實地瞭解其社會的意義。殖民地的學術性研究,其可能性及重要性即在於此。本書的主題雖為台灣,但同時又是日本帝國主義的,更進而為帝國主義殖民政策的一般性研究。即以台灣為具體的例子,就其活動形態,以說明帝國主義殖民政策的理論及日本的殖民政策。
  本書是科學分析之作,並非提倡政策的政論。惟事實關係的分析,可以明白指出問題所在及其性質,而歷史發展的探討,則可指示今後發展的方向。過去政策的說明,現在政策的批判及未來政策的樹立,祇有依據事實發展的正確認識,才有可能。決定現在及未來的政策,端視過去及現在所發現的事實及事實發展的方向而定。正確而銳利的分析這種事實關係,瞭解其社會的意義,探究其發展的方向,實為科學的任務。因此科學一方面可以瞭解過去與現在,同時亦可先一步預見未來。由此可知,樹立政策是政治家的任務。本書雖非政論,但有關殖民地的統治方針,卻包含若干具有「氣象預報」的部分。
  本書的內容固屬貧乏,但為作者科學上的一項精心之作,如能表露作者對殖民問題關心之情,當衷心期望實現「被虐待者的解放,沈淪者的提升,自主獨立的和平結合」(拙著《殖民及殖民政策》頁607)。本書是基於這種心情所作的一種學術性之作。
  前已敘及,本書是由發表過的二篇論文拼湊而成。雖說已加整理與補充,如今得以重新整理成為書籍形態出版,實得力於友人的勸告,藉求閱讀方便起見。在此附述序文之際,爰特說明本書的性質,以及作者的志趣。

  1929年9月 作者於東京大森八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