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
《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

張炎憲、陳美蓉、楊雅慧編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出版
1998年2月出版
訂價:450元


簡介目次陳奇祿序鄭欽仁序張炎憲序李敏勇詩

二二八研究的當代意義

文/張炎憲

  1997年,適逢二二八事件五十週年。在此深具歷史意義的時刻,我們舉辦二二八國際學術研討會,兼具回顧與前瞻的雙重意義。
  二二八事件是台灣現代史最重大的事件。台灣人歷此浩劫後,對政治心灰意冷,不敢再公開評論,關心社會。從此怨歎無奈,抑鬱忍辱,失去自尊。因此,回歸悲傷的原點,探討二二八事件是療傷止痛最好的方式。
  1987年,二二八公義和平運動擴展之後,國民黨動輒以鐵絲網和鎮暴警察伺侯,但數十年來二二八潛抑的悲情有如山洪暴發,震撼天地,普遍引起社會各階層的回應與支持。國民黨被迫節節退讓,不得不建立紀念碑、公開道歉、金錢賠償、訂二二八為國定假日。這些遲來的正義正是台灣力量崛起之後,台灣人欲重建歷史自信,向國民黨政權爭取而來的成果。
  二二八平反運動在國內風起雲湧之前,海外早就舉辦過二二八事件紀念會、出刊追憶文章和學術論著。1987年「二二八事件四十週年紀念學術研討會」在美國舊金山召開,是海外研究者首次的大型研討會。1991年,國民黨欲藉行政院二二八研究小組的調查報告,平息眾人怨憤。為了二二八免受再次扭曲,民間二二八研究小組相應成立,以台灣立場從事研究,並於同年12月,舉辦「二二八學術研討會」,是國內首次創舉,開風氣之先。自二二八事件爆發後,民間研究者秉持發掘問題,和重建台灣人歷史為職志,究領不畏國民黨打壓,從海外到國內,逐漸突破禁忌,開展出二的研二八域。
  二二八事件的歷史真相逐漸明朗,二二八的陰霾也漸漸褪去,但統治者應負的歷史責任和二二八在台灣史上的定位仍未清楚交待。這與戰後台灣歷史尚未清算有關。1945年,世界大戰結束以來,許多殖民地紛紛獨立,在世界新秩序浪潮衝擊下,很多國家都反省過去的歷史,而重新出發。台灣卻落入國民黨統治,喪失歷史反省的機會。台灣人的歷史觀也因此而無法確立。
  1997年12月19日,二二八事件重要人物彭孟緝去世,雖引起輿論關注,和二二八受難家屬抗議彭氏的濫殺無辜,但其責任歸屬,國民黨卻不願明白表示。這是二二八事件的陰暗面仍存在於台灣社會的最好證明。國民黨站在昔日壓迫者和執行屠殺者的立場,怎能自揭瘡疤,毀了統治台灣的正當性。
  最苦難的地方正是重建信心的起點。二二八原貌的探尋是台灣人浴火重生的所在。我們以論文紀念二二八事件五十週年,更以謙卑的心情追懷先人的犧牲,他們的血淚控訴,亦得以揭發統治者殘暴的本質,他們的歷史經驗已成為台灣人民共同的文化資產。
  本會舉辦這次研討會,與海內外二二八研究的精神一脈相通。但內容更加詳實,包括二二八歷史背景、二二八事件過程及其影響。除了探討歷史真相之外,二二八精神史的重建,二二八學的確立更是我們的期待。我們以此心情面對二二八,迎接台灣未來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