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725±iª¢¾Ë¥þ¶°²Ä¤@¥U«Ê­±B

《回憶2‧3‧4》:
《回憶2:由小牢改坐大牢》
《回憶3:開啟白色恐怖平反之門》
《回憶4:到達不了的平反之路》

陳英泰 著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出版
2017年12月出版
訂價:全套1,200元(不分售)



簡介 回憶2目次回憶3目次回憶4目次別冊目次
戴寶村序 薛化元序曾建元序吳聲潤序蔡焜霖序作者自序
曹欽榮導讀後記別冊〈楔子

見證恢復「自由」後的不自由

薛化元
政治大學文學院院長、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董事長

  陳英泰先生在2005年先由唐山出版社出了《回憶,見證白色恐怖》兩冊,2009年唐山出版社再出版《再說白色恐怖》。而這套書的內容則是以陳英泰先生生前的遺稿為主,包括:《回憶2:由小牢改坐大牢》、《回憶3:開啟白色恐怖平反之門》、《回憶4:到達不了的平反之路》。整體而言,之前陳英泰先生出版的回憶錄內容,基本上是他受難以及見證白色恐怖的紀錄。這次出版的文集中,主要內容正如各冊標題所呈現的:《回憶2:由小牢改坐大牢》,說明出獄以後如何處於情治單位及後續整個監控系統的若隱若現的控制下,因此,而有「由小牢改坐大牢」的說法,也點出了政治犯出獄所面對的社會環境。在這冊中同時提供了他家鄉政經勢力演變的紀錄,這是透過陳英泰先生回憶恢復自由返家以後,和原本木柵地區故舊親友的互動,由於故舊親友有不少在地方有影響力,因此也呈現了戰後到1960年代以後,文山區政治版圖及財經力量的發展。而他敘述結婚與朋友的交往或者是尋找工作的摸索,都是在見證他那個時代所必須面對的社會氛圍。
  陳英泰先生也同時記錄了他所瞭解的政治受難者難友的情形,也敘述他如何從事出口的生意,如何與外國客戶往來的經歷,而見證了台灣整個政經局勢的蛻變。同時,他也處理到由解除戒嚴到終止動員戡亂的過程中,台灣與中國關係的演變。特別透過台灣漸次鬆綁對中國人際、經貿、交通往來關係的管制體制後,一些受難者前輩前往中國的發展的經驗及不同的選擇。此外,也提及在1950年代之前就前往中國發展的台籍人士的狀況,和台灣統派團體的發展。
  而在全集的第二本《回憶3:開啟白色恐怖平反之門》,則敘述了從六張犁亂葬崗的發現,使得白色恐怖的歷史被國人逐漸「發現」。也就是說原本白色恐怖固然有部分的國人有印象,不過,基本上在公共領域談論是個禁忌,更不要提與官方立場違背的歷史詮釋。因此要從禁忌變成一般人或是知識分子能夠認識,實際上有一定的發展歷程:必須從白色恐怖事件的重新在台灣社會「出土」而後才有平反的可能性。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白色恐怖的檔案的陸續發現、公開,固然有助於閱覽者了解白色恐怖的歷史的內涵,不過檔案的內容基本上是以官方的說法為主,透過檔案,要尋找、平反實際上仍然是有所困難的。就此而言,口述歷史是相當重要的一環,透過口述歷史才能與檔案內容進行對話。而陳英泰前輩對於口述歷史的內容,有兩個很重要的意見:他了解口述歷史基本功用,是將受訪者經歷所見、所聞的歷史事件,紀錄下來,但是也有部分的口述歷史或人所做的紀錄,實際上與歷史事實是有所出入的;另一方面,他也意識到在當時賠償之前開始推動口述歷史,直接討論到太多的案情,可能會影響到賠償的問題。只是如果依照某些團體的作法:一、不要講到別人,二、不要講到組織關係,三、不要講到自己的案情。陳英泰先生認為這樣,「怎麼還能說是口述歷史」。
  在這一冊中,他也敘述了台灣總統選舉朝向平反之路發展的歷程,認為1996年總統直選之後,1997年的白色恐怖平反運動是一個關鍵的年代。在平反的過程中,陳英泰先生除了論述當時整個受難者如何回應這個歷史課題內容,同時也記錄了原本的互助會透過常務代表會決定成立平反促進會的過程,之後由於香港在1997年主權移轉給中華人民共和國,原本互助會的重要領導人對於是否追求平反出現不同的意見,特別是參加「香港回歸儀式」最後導致了立場的變化。不過《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條例》的完成立法,終究提供另一個可能性。而在《回憶4:到達不了的平反之路》中,陳英泰先生則再說明從《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條例》通過以後,他和同志如何加強促進會的活動,並如何繼續既是促進會又是互助會會員的雙重身份。其後論述「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如何運作,綠島人權碑如何興建,期間並說明了整個促進會的改選以及與互助會之間交流的問題,對於整個「財團法人戒嚴時期不當叛亂暨匪諜審判案件補償基金會」的補償金的發放,他也記錄了他的看法,並在最後重新思考討論有關補償的問題。同時他對於第一次政黨輪替以後,整個補償問題以及馬場町紀念公園和世界人權紀念日的活動等等也留下了個人的見證。
  整體而言,這三本回憶錄的內容,是延續著原本陳英泰先生之前出版的兩本書,整體構成他從見證白色恐怖到追求平反之路,而在最後整個平反未能完成的情況下不幸地過世。他的回憶錄非常清楚地記錄著他和一些難友,如何追求自我的平反之路,也記錄了難友之間不同的意見,如何在這個問題上出現意見的分歧或是方法的不同,乃至於對於難友們之間思想的差異造成的事件,他也做了清楚的紀錄。
  此外,這個文集的「附錄」同時收入了大量對陳英泰先生的回憶與追思,包括受難者的朋友、自己的親友、還有難友的家屬,以及在學術界及友人們及關心白色恐怖的青年學生所對他的回憶。其中家屬的追思文則呈現了作為受難者家屬在社會中、在求學中所面對的相關經驗和記憶;透過難友的追思有助於了解,陳英泰前輩從被捕失去自由到離開監獄之後,在社會上與難友們之間的互動,也記載著他們共同的平反歷程的不同側面;由於陳英泰前輩還與關心白色恐怖的年輕學生有相當的互動,因此在裡面也蒐錄了學生成員中關心白色恐怖者他們和陳英泰先生互動的歷史經驗,這也都是相當難得的第一手紀錄。
  在全集的別冊──《《回憶2•3•4》別冊── 政治案件人物一覽表》裡面,除了透過年表──〈陳英泰暨五○年代政治案件記事〉,敘述整個政治受難者團體的發展歷程,是第一手的回憶。至於〈政治案件人物一覽表〉則記錄他以一己之力蒐集了836位政治案件人物,說明他們涉案被捕遭難的時間乃至於既有的相關研究成果。
  透過這次文集的出版,呈現陳英泰先生歷經白色恐怖到向自由民主發展的台灣的歷史見證,也對白色恐怖不同團體之間的分合與發展,提供陳英泰先生親身觀察的紀錄和感想。基本上,透過文集的內容,讀者對於白色恐怖乃至白色恐怖平反運動,以及在台灣歷史的脈絡中如何理解平反補償或賠償的歷史問題,能有所瞭解。對陳英泰先生而言,他留下了他的歷史見證。陳英泰先生未能見到平反就過世了,對於台灣而言,他不僅留下了研究的題材,更重要的是,他所提出轉型正義與平反之路的尚未完成,正是國人必須繼續努力的目標。

薛化元 20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