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_02_03_7_1

《噶瑪蘭二二八》(宜蘭地區)

沈秀華、張文義/採訪記錄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出版
2013年2月出版
訂價:300元


 

面對二二八的心情

文/張炎憲

  眼見(噶瑪蘭二二八)得以出版,在欣喜之餘,我心中充滿無限的感觸。
  最近幾年來,在民間二一八和平日促進會的推動下,引起社會大眾的共鳴,受難者家屬逐漸走出二二八的陰影,敢公然站出來,說出深埋內心四十多年的辛酸痛 苦。禁忌的解凍,是可喜的現象,但受難者家屬忍受四十多年的煎熬孤寂,背負台灣歷史的創痕,到底誰應該負起這個悲劇的責任,到底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個歷史 事件?
  身為台灣史的研究者,面對二二八歷史事件,我常有一股無可言喻的割裂感,刺痛心靈的深處,而不知如何訴說心中的感受。
  我對這個濫殺台灣菁英的政權,深感憤怒;對二二八受難者家屬能在困境中,堅強活下去,深表敬意,這股憤怒和敬意,交錯融合,成為我面對二二八時的複雜心情。
  想到二二八,我就想逃避,因為只有逃避,才能使我不去思考這令人傷神折磨的問題。但不正視二二八,無法重新建構台灣人的歷史尊嚴。唯有在悲傷之處重建,才有可能真正尋回台灣人民在歷史中的地位。
  一九九○年夏天,我主持宜蘭平埔族的調查計劃,張文義和沈秀華也參與這項工作。藉著相處的機會,我們相互期勉能附帶從事二二八口述歷史的工作。沈秀華 在噶瑪蘭雜誌工作時,曾做過一些調查,已有初步的經驗。張文義在碩士班時,以台灣史做為研究的主題,深具台灣史的素養。在他們兩人不辭辛苦、自掏腰包的熱 心工作下,漸漸獲得受難者家屬的信任,得到迴響,而完成訪查的工作。
  從他們兩人的訪查過程,我深深體會出他們面對二二八受難者家屬時,心中充滿痛苦,卻不得不抑住感情,耐心地記錄下口述的史實。那份心靈的折磨,非身在其中,無法體會。
  在傻勁和熱情的支持下,他們幾乎訪遍了宜蘭地區的受難者家屬和重要的見證者。從這些資料中,已能勾劃出宜蘭二二八的大致輪廓。
  沈秀華擅長福佬話的記錄方式,張文義則略以北京話為主,雖然所用語言有所不同,惟多能掌握受訪者的神情語態,忠實地記錄下來。
  沒有經濟上的支援,他們兩人竟然能夠完成這項工作。我深深佩服他們工作的毅力。我深信台灣歷史的重建,需來自民間的力量,需來自持久不衰,堅持追究歷史真相的意志。
  這只是個起步工作,希望能累積更多的口述歷史資料,使歷史的真相能逐漸明朗,受傷的心靈能夠得到安慰,台灣歷史的解釋能回到台灣人民的主體上。

  一九九二年一月二十八日